胡 媛
一是没有从与五年制高职学生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相联系的角度认识“配送”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最终是要输出到市场,接受企业的用工检验,而企业在要求学生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同时更看重其专业素养。所以“配送”这门课程在教学时应从源头上把握主要方向,转变认识,将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的关键点提炼出来,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二是没有从“配送”这门课程的角度,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没有把物流一体化实训基地作为“配送”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配送里面的订单处理作业、配货作业、输配送作业、配送整合作业、配送作业管理等都是实训课程,如果只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所以,物流一体化实训基地在“配送”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工要求,系统归纳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配送”课程必备的知识技能点。不仅要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把握这些学生的一般特征,还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方向,以及仓管、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国际进出口等不同类别公司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总结归纳出“配送”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模块,将这些不同的模块融入物流一体化实训,给学生下达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利用实训资源做方案,再通过跟踪调查进行模块合理性的反馈研究。
笔者建议主要针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反馈三方面建立“配送”课程诊断指标体系。
课程开发方面考量的指标有: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章节设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课程的知识技能点设置是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是否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是否利用Flexsim 软件开发数字化资源,课程内容是否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要运用到的软件硬件设备是否准备充分。课程实施方面考量的指标有:课程进度是否严格按照授课计划实施,课程开展是否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否强调任务驱动、案例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否存在教师擅自调课、停课、调换教学场地等现象,教师是否做好讲解、示范、操作、检查、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师是否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教师是否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辅导答疑,教师是否耐心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师是否强调戴安全帽、穿工作服。课程反馈方面考量的指标有:教师是否对课程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和改进。
构建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是理论知识技能点的学习,第二层是到企业走访参观实践。学生在校经过知识技能点的学习,已经对相关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让学生去企业一线动手实操,能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三层是Flexsim 软件仿真模拟。依托任务导向,在课程的章节中设置Flexsim 演练案例,教师通过细致讲解案例,让学生学习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然后采用任务递进的方式增加难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任务,学以致用,提升专业技能。最后教师对易错点进行总结,学生查漏补缺。第四层是物流一体化实训基地实操演练。建设物流一体化实训基地,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动手提升技能。
实践教学平台由Flexsim 软件案例库、教师管理系统和学生学习系统三部分组成。Flexsim软件案例库有示范案例和实验案例两种。示范案例通常是运用在每个知识技能点的初学阶段,学生获得相关的权限,可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验案例通常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的引导、讲解、分析。教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上课签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监控,学生作业的布置、收集、批改,在线测试等。学生学习系统可以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习的状况进行分析,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
五年制高职校的物流实训基地在设计思路上要做好中高职衔接,要考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中职物流专业目录调整的最新要求,将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充分融合,满足中职学业水平技能测试的需求。还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充分思考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使实训条件能满足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