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9-01-14 19:30路艳娇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教农民职业

路艳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迈出新一轮改革步伐,实现创新和突破,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成为全国首个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试验区试点市1个、试点县17个,其中10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县项目建设单位、3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县。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高等职业院校42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37所,其中县(市)中等职业学校82所,包括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66所、县级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所,在校生6万余人,专任教师4500余人。目前每个县均有一所县级职教中心学校[1]。

试验区建设有力推进了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省政府先后印发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黑龙江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涉农类职业院校与各市县、垦区各农牧场、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建设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4处。有20个县(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已注册新型职业农民学员20090人,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助力黑龙江农业强省建设和粮食千亿斤产能工程顺利实施。

二、制约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一些县级政府对农村职教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部分县级职教中心负责人的访谈表明,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认为,地方政府对农村职教发展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一般,在资源统筹、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农村职教面向县域培养实用人才的意识和劲头不足,职业培训职能发挥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顺畅

一是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功能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黑龙江省县以下的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覆盖率不足80%,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队伍不足,教学硬件条件亟待改善。乡镇、村级成人学校承担培训任务有限,发挥作用不明显。二是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渠道不通畅。黑龙江省在2013-2015年开展了中高职“2+3”衔接贯通培养试点,但由于部分试点院校对贯通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体系衔接、财务管理、过程监管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等问题,2016年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暂停。三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没有融为有机整体。职业学校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培训没有真正纳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四是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融合、衔接转换的制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目前,普通教育可以分流到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进入普通教育的路径不畅。职教与成教统筹方面,部分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发展合力。五是农村职教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应用水平不高,以信息化带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部分县级职教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不规范,仿真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不足,支持学生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尚待提高。县、乡、村三级网络教学平台还没有搭建起来,网络教学和远程培训模式尚未形成。六是农村职教与农业产业缺乏深度融合。涉农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校企合作缺乏合作共赢的机制和政策保障。

(三)农村职教专业结构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两者之间的互动协调性不够

从农村职教开设的涉农专业数量和专业内涵质量看,专业结构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一是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仍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畜禽生产专业为主,与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对接不紧密。二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开设规模不足,与黑龙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大农业生产需求不匹配。三是旅游服务类以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与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趋势不协调。四是商贸物流类尤其是农村电商专业开设数量不足,信息技术类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与“互联网+”农业、智慧服务型农业领域结合不紧密。五是农产品加工类专业开设数量不足,与黑龙江省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匹配。此外,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没有作为骨干专业开设,只有部分学校提供短期培训服务,绝大部分学校尚未涉及。

(四)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缺乏系统规划设计,精准程度不高

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在项目设计上缺乏创新,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缺少指导性的教学依据和标准,教学实施和管理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跟踪指导和问效机制,缺少政策扶持,培训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五)农村职教基础能力建设不足

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尤其是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和为农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农村职教农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作用。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高。

(六)农村职教在破解农村实用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上措施不得力、实效性不强

据对部分县级职教中心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职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创业。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的毕业生不到调查总数的5%,而选择继续升学的超过60%。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人才成为现实难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参与、开放办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体现职业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原则,将中等职业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由县级政府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县级职教中心积聚,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农村职教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2]。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县、乡、村三级职成教网络建设,发挥整体服务功能。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阵地,以村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构建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县(区)、乡(镇)、村三级职成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扩大资源供给,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是深化职教人才系统化培养试点改革,搭建人才成长直通车。省内推行中高职“3+2”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中职、应用型本科“3+4”,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加强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路径。

三是促进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融合发展。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转换机制,建立学分银行,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衔接转换,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农村综合中学实行初三后分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加强职业认知和职业预备教育。探索建立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促进农村职业学校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统筹整合、一体化发展,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开办社区学院,开展技能培训、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老年教育等,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推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化社会建设。

四是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学分认定标准等,建立职业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打通职业农民学历上升通道,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支持涉农中、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搭建农民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立交桥”,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3]。

五是以信息化推动农村职教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职业教育环境。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县、乡、村三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推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变革,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能力。

六是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全省遴选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农业高职院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成立涉农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联盟,企业专家与合作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农业(农村)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对接。

(三)加大涉农专业结构布局调整

一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为主体,构建一、二、三产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做强一产专业,推进传统种植、养殖专业向现代农业专业方向转型,加强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专业建设。做优二产专业,做实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专业。做活三产专业,加大乡村现代服务业专业比重,开设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专业,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二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做强特色骨干专业,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如五常市职教中心围绕五常大米品牌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开设种植、农业机械、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村电商等专业,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有效服务了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旅游业和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做强旅游服务、酒店管理、工艺美术、黑陶加工专业,强化专业服务产业、专业提升产业价值的能力。

三是强化与新产业新业态配套的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围绕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林业监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开设无人机使用与维修、无人机植保专业或专业方向;围绕农产品网上营销产业发展开设农村电商、市场营销专业;围绕乡村服务业发展开设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专业群;围绕农村金融、信贷、保险行业需要开设相应专业。

四是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办好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工业设计(CAD)、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乡村振兴用人紧缺专业,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

一是强化“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建设。以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高职院校及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统筹安排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加入,构建“一主多元”的实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用好用活已有存量资源,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建立协作培训模式,推进线上与线下、本地与外地、学校与市场开放合作,形成培训协作联盟。

二是实施精准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务农本领和生产经营水平;对农村新生劳动力、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开展培训指导、创业孵化,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对农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以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案例剖析、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其引领发展和致富带动能力。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等,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开展培训。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和不同岗位需求,分产业分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求。

三是创新培训途径、模式、方法,突出农村职教“农学结合”“干中学、干中练”育人特色。开设集中培训的“固定课堂”、创办现场实践示范的“田间课堂”、开展科技直通车的“流动课堂”、拓展网络媒体传播的“在线课堂”。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在线学习+现场答疑”等方式,突出需求导向,创新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依托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合作社、小康村、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等作为基地,探索“学校+合作社+农户”“专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展“订单培养、设立企业冠名班”模式,推行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1+X”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模式等。采用“讲、学、做、练一体化”教学,育训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四是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激发农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和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典型,加强激励和扶持,总结提炼创业模式经验,让创业经验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激发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是坚持创业与脱贫开发联动,推进精准扶贫。推进农民创业与贫困户脱贫开发紧密结合,积极组织贫困户创业脱贫。无论是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合作组织还是兴办农业企业,都注重吸纳贫困户参与,实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

六是加强管理,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发放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标准》等文件,规范教学管理和实施。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对取得一定技术等级、创业实绩、社会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提供培训机会,以“教育券”“培训券”等形式给予培训奖励。采取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方式,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转换机制,使符合条件、有升学意愿的职业农民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鼓励农业高等院校、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技术指导团队,对职业农民实行结对挂钩、技术帮扶、入户指导。鼓励各地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集群等搭建农民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在线信息技术咨询、移动互联服务。

(五)巩固基础,改善条件,强化师资,提升农村职教保障能力

加强农村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加大涉农重点和骨干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乡镇、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网点布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为农服务基地建设。建设集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科技示范、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教、产、研、培”相结合的为农服务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加强涉农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允许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鼓励农业“土专家”“田秀才”、农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任专兼职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实践。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将技能水平、实践经验、教学实绩、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六)农村职教在破解农村实用人才“留得住用得上”问题上应有所作为

针对在校学生,加强学农、务农、爱农教育,培养爱农情怀、责任担当意识和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精神品质。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创业致富典型和案例的宣传引导,发挥创业引领示范作用。与农业企业、公司、合作社对接,开展订单培养、开设企业冠名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建立联合招生、培养、就业机制,定向培养返乡就业创业人才。

发挥农村职教在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助力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价值,精准施策,破解农村实用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当前要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依托农村职教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头雁工程”、“乡贤回留”工程、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等,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致富带头人,提升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双带”能力,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围绕“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乡村大健康产业、农村电商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使他们带着技术进市场、掌握技能上岗位,提高上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激发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通过兴产业、增收益,为青年人提供用武之地,促进乡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的职业转型。

猜你喜欢
职教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