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香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小学,云南 文山 663703)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各个领域都在提倡创新,教育界也在所难免。但是对于教育界来说,“创新”不等同于其他行业来说的新型的产品,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方面,具体体现在学生可以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提倡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在某一学习阶段,或者等需要的时候再培养,这都是无稽之谈。任何时代和任何阶段都需要创新,放在教育领域,即从学生小学到大学都不能松懈。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全面,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所以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更不应该把数学一开始的定位就定义成有难度的学科,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不要再出现今天数学教师交给小学生一个计算公式,让小学生一遍一遍的去抄写。可以组织学生做到一起,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展示,让小学生去记住计算公式,不要制止小学生的课堂发言。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新想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学会改变教学重点,给小学生预留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主的去思考、去验证、去沟通,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潜力。
要想学会某件事情,兴趣是很重要的,只要对末件事情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去研究它、去亲近他。所以在小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开始,数学教师就要去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去研究数学教案,从而制定出合适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从中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在以陈述方式告诉小学生“1+1=2、2+2=4……等”,可以通过辅助教案,如:铅笔、橡皮、文具盒、苹果等等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行展示,并且使用提问的方式去教学。教师的语言鼓励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通过语言激励,让学生重新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再通过问题的发现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质疑。因为能够提出质疑,说明小学生的思维在活动,然后再带领小学生一起去论证提出的观点。当班级中的学生都沉浸在数学问题思考中时,也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教学不一定是固定的方式,教师在讲台,学生在下面一排一排的坐着,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让小学生三五成群的坐成一圈,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而教师也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更加近距离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给每一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后,展示给其他小组的学生看。如此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人与人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你要如何说服其他人同意你的观点,你就要去探究出更加准确的论证,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更应该给与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课本上讲述的只是数学的一些理论知识,怎样将这些理论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是需要学生不断的去实践和练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给学生预留一些答案不固定或者多种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在讲解几何面积的时候,可以给出学生一个面积数,让学生自己去画成这个面积的图形,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小学生自己去尝试画,看看可以画出多少种。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计算,可以更加熟练几何面积的计算公式。开放式教学不会固定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习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学生在自主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情况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由此,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会引导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教师需要侧重于教学评价的更新与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良好的动力支撑。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做出改观和更新。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标,对评价内容和标准进行更新,重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散和建设情况。同时,教师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针对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与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评价,彼此分享数学学习和创新经验,从而全面提高班级学生整体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的去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的思维发散了,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才能更好的去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小就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