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栏目收到一封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第二中学李素怀老师的邮件:
我校接受了教育局的委培任务,开办了职高教育。针对本地特有资源和培养需求,我们开设了两个专业:畜牧和养猪。学校安排一些闲置的教师进行教学,由于他们都不是专业教师,被安排了无法胜任的工作,起先非常抗拒,工作起来照本宣科,应付了事。
这样的教学无疑粗浅无效,学员因学不到任何实效技能,纷纷缺课。学校便在社会上招贤纳士,聘请了两位具有丰富养殖经验的教员,和原来的几位教师成立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个好听的名字——小康工作室。
他们把课堂迁到农户家里,工作室放到了养殖场,实践出真知,教师和学员一起讨论、研究。有经验的学员提供各种养殖妙招,教师们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一套养殖理论;然后再指导新学员进行操作。教学相长不仅帮助学员们掌握了新技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又租了一块地,建立一个小型的养殖场作为实践基地,师生共同探索养殖新技术。每学期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还出版成册,方便推广和宣传。如今小康工作室在本地小有名气,他们推出新的研究项目,开设了宠物课程,为一些乡村闲散人员找到了新的就业方式。
李老师讲述了一所职校在一无人才二无技术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案例。这让人不禁感慨社会培训工作不是那么容易打开局面,而一旦步入正轨后,又会对当地的民生、经济、产业等方面带来诸多的促进效应。而对其他一些职校来说,技术和人都不是问题,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不畅成为开展社会培训的主要障碍。绩效工资制度使得教师缺乏投入社会培训的积极性,而社会培训工作也从来不是职校列举办学业绩时的首选项目,至于培训中普遍存在的“走过场”“搞形式”更是老大难问题。培训社会民众,服务地方经济、民生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非学历教育应该和学历教育双翼齐飞,共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该如何克服改革障碍,创新发展思路,有效开展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