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师说》整体结构

2019-01-14 10:13江苏省昆山柏庐高级中学陆秋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说自然段学者

江苏省昆山柏庐高级中学 陆秋华

《师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为高中阶段各种版本的重要选篇,成为一线老师们必讲的重点篇目,可对于《师说》全文的论点却众说纷纭,一直以来也没有个定论,有人说作者韩愈没有提出中心观点,因为古人不讲究文体之说,也有人说本文的中心观点不止一个,历来有“古之学者必有师”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圣人无常师”等等一些说法,对于这两个观点,笔者在多次阅读《师说》后,对这两个看法都不太赞同。下面笔者就略说鄙陋,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于第一个观点——《师说》没有中心观点,对这个看法,笔者不赞同的原因在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古文运动上,“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是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在此背景之下,如果韩愈自己所写的《师说》都没有“文以载道”,笔者想这不与他自己提出的观点相矛盾?

对于第二个观点——《师说》有多个观点,当前说法比较多的有本文有“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有“圣人无常师”这三个观点。对于这个观点,笔者在再三阅读后认为从全文的脉络思路上来说,这不符合文章的逻辑思维,所以也不赞同这个观点。下面笔者就把结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思路的理解来分析下这个观点。

所谓的中心观点,也就是文本所陈述的内容基本上要围绕此观点进行展开论述。

从整体结构思路的角度上我们来分析一下《师说》的全文:首先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看法,这是看法,不是观点,(对于“古之学者必有事”是不是观点,陈林森老师发表的《关于〈师说〉中心论点的商榷》的文章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正确的看法,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看法的背后其实暗示了自己的观点是“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接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其实从教师的作用的角度回答了“现在的我们要从师”的原因;接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从学生的角度阐述了“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的原因;接着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顺道从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上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实这句话是从怎么样的角度来回答了“现代的我们要从师”。

对于第一自然段,历来大家观点几乎一致,关键是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笔者认为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出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回答了“我们要从师”的原因。接着作者从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上不从师的现象,也就是说笔者认为第二自然段整体上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剖析说明了“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的原因。即作者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分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作者从整体上来说是从怎么样的角度上来分析了“现在的我们要从师”,但由于第一自然段已有分析,但由于不全面,作者在此进行了补充阐述。“圣人无常师”作者是从数量上分析了择师的标准,“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就是对此举例说明的;然后作者再从质量(知识量的储备)的角度上分析了择师的标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由此第三自然段,笔者认为作者是从怎么样的角度,在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补充分析了作者的中心观点“现在的我们要从师”。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写作的目的进行了交代,对这个自然段历来也争议不大,所以笔者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纵观全文,笔者认为作者先提出了是什么,即中心观点,不过这个中心观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暗含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然后从为什么、怎么样的两个角度分析了“现在的我们要从师”的观点,符合逻辑思维上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个角度,所以笔者认为作者在本文要论述的观点是“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

因此,笔者认为本文是有观点,并且有且只有一个观点,这就是“现在的我们要从师”,只是这个观点作者没有直接明了地在文章中点出,而是暗含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之中。

猜你喜欢
师说自然段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秋天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学者介绍
《师说》“受”字探析
美丽的秋天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