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焕
【编者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意蕴,是教育者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期望能给予班主任们更多启示。
互联网时代,很多学生热衷于时新花哨的网络信息,对久经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兴趣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上,强调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是一项时代大课题,班主任应该组织实践活动,树立研究意识,做出有力有益的探索。
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通常以零散化、间歇式、随意性的说教居多,给学生留下了凝滞刻板的印象。而黑格尔认为“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书本或试卷中,而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
不热爱可能源于不了解。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曾自信地调侃:“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现代文明下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是自然的,但并非不可改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们做好一系列的传承教化工作。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熟悉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班级“软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可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主题列为常规要素,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地经营好“文化墙”;还可在班级“文化角”中主推经典文化书籍,陈列展览传统手工艺品,拉近学生同传统文化产品之间的距离。
那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板报、墙贴、挂画、摆件等,它们自己就会“说话”,通过无声的浸润和熏陶,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甚至误解。班级环境的建设并不仅在乎结果,还在于过程,其间生成的教育契机才是目的所在。
不流行可能因为没人引领。班主任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所以班主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化的大门。班主任如果率先示范、知行合一,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能为自己,更能为传统文化圈一波“粉”。一个老师带动几个学生,几个学生再引领他们的研习圈,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就可以逐渐扩大。
以点带面触发之后,教师引领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一个学习团队,因此标杆的选取、骨干的培养、团队的组建就成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
班主任针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多时候是要扮演示范者、触发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班主任可根据学生们的研究兴趣自主选题。有了标杆引领、任务驱动,“研习圈”效应就能很好地助推传统文化教育。如笔者班上几个男生学完毛泽东《沁园春·雪》一文后深受触动,组建了毛泽东诗词研习小组,还主动邀请语文老师做指导,自选自编出一册《中学生必知必背毛泽东诗词选集》,这本诗集后来成为大家喜爱的晨诵读本。除此之外,我们还创建了“东坡夸夸群”(苏东坡奇闻轶事分享),成立了“《诗经》草本社”(《诗经》中草本植物寻踪),开展了“节气达人秀”(二十四节气民俗考)“中华小当家”(中华传统美食攻略团)等班级活动,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点,但是这个点背后可能蕴含着纷繁厚实的文化。如果传统文化教育不顾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只是做一些不明就里的机械宣讲或者水流地皮的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班主任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开设专项实践课程,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还可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的统整互动,多科教师围绕同一传统文化主题,和学生同唱一台戏,开展一以贯之、有目标有理念的“课程群”实践活动。
例如:数学课学习完《华容道》之后,同学们对“华容道”滑块游戏及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邀请任课教师,构建中华古典益智游戏——华容道“课程群”。
历史学科:热血历史“华容道”——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大义释曹操。
数学学科:游戏进阶“华容道”——许莼舫《数学漫谈》中对华容道游戏的细致研究,学习“华容道”诸多排列方法及由此衍生出的复杂棋局,展现逻辑推理的魅力。
语文学科:中华经典“华容道”——结合丰富的故事背景、人文理念和游戏体验,感受古人感性层面的义薄云天、理性层面的逻辑推理,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是家庭和社区也是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真实、生动的场所。家庭为场所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时是脱节甚至是缺失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发动家长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智慧,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一串联通的“活动链”。
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方“活动链”,可以连接乡风民俗文化,可以联通本土文化名家或者民间工匠艺人等,这种联通活动操作方便,可行性强。例如:水中“八仙”知多少:走访小区10 户人家,调查他们对水八仙的了解情况;
乡土文化“活动链”
水中“八仙”故事多:请两位长辈讲述与水八仙相关的故事,学生做好记录;
水中“八仙”味道鲜:挑选其中一样食材,和父母共同制作一道水八仙的菜式;
…………
学校、社区、家庭联通互助的“活动链”,使得“水八仙”不再仅仅是传统食物,食材串联起来的民间故事、民风民俗,让传统文化回归到真实的土壤之中,也更加契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要求。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受益终身,而碎片化的活动难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难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所以班主任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量实践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积极寻求相应的理论支撑,形成一整套前后贯通、富有明显序列化特征的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紧跟集体节奏,心存主流意识,凝心聚力构建共识共有共享的“精神场”。
笔者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以“礼”“仪”教育为侧重点和主要抓手,结合课题研究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礼”“仪”教育系列化研究》,我们开发适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礼”“仪”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形成自理、自立、自律、自尊、自信的品格,养成优雅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成就学生智慧的人生。为了进一步推进礼仪教育,中学部按年级再逐步推行:
七年级:在模仿中立规(习惯养成、学礼知礼、规范礼仪);
八年级:在磨砺中成长(逐步加强、实践训练、文明优雅);
九年级:在示范中成熟(自觉规范、完善素养、优雅成熟)。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只着眼于课程实践活动,还应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有了目标引领和实施细则,传统文化教育就能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整个学校就能够呈现出文明有序的良好风尚,仿佛学校空间的角角落落都带上了文化的气质,从而生发出一种“场所精神”。大家进入这个共建的“精神场”,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