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负责人对两个文件的解读和说明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而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然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尽管“提高质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词汇,但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提高质量显然具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任务则更为艰巨。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提高质量不仅需要在更高境界上界定,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在更高境界上界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必须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必须从规模扩展果断转向质量提高。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呈现大致相当的局面,已经具备了追求内涵发展、追求质量提升的基础。然而,不少职业院校依然没有放弃规模发展的追求。当然,这与拨款方式的逐渐推进等相关政策有关,也与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招生、就业政策等间接政策有关。“保住现有规模,甚至扩大规模”仍然是不少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的重要目标,这一点在新升格、新组建的职业院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提高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和吸引力也对提高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开设基于招生前景但自身并不擅长的新专业条件下,职业院校往往不仅不能为提升自身吸引力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侵蚀了独立性和吸引力。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在提高质量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仍然是有距离的,也与新时代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要求有差距。笔者认为,提升质量必须以提升受教育者发展力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圆心进行其他相关的制度设计。“发展力”是与“适应力”相对应的概念,旨在强调从只关注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工作的适应性教育转向瞄准学生未来发展前景的发展性教育。另外,必须进一步提高项目化运作的精准性。近年来,国家在高职的高质量创新性发展、职业院校的优质校建设等项目设计中也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诸多探索,也需要更多精准的项目化推进。尽管上述方面并不一定是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本身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职业院校依然需要进一步挖掘现有制度设计的潜力,并在有效落实上作出进一步努力。
就职业教育而言,促进教育公平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促进整体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可以视为外部公平。也就是说,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体系也需要在推动公平上做出更多努力,可以视为内部公平。
要以职业教育现代化确保技术技能人才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发展,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实现,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和政府、社会等外部各方面的共同发力。显然,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待遇、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就业政策的优化都是系统工程。没有系统的优化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便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教育现代化便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就内部公平而言,不同形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多种所有制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需要得到公平的对待,从而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整体优化。由于体制和历史的惯性,学校形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在资源获取、出口畅通、学力互认等方面仍然存在多重障碍。这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难题之一。
就教育现代化而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确保技术技能教育这一教育类型正常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教育现代化整体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无论是从实体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方面进行考量,还是从劳动光荣、工匠精神传承方面进行考量,职业教育现代化均具有重要的关键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整体考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优化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人社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体制性协调能否有效达成不同教育形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协调推进,混合所有制能否为技术技能人力供给优化提供有力保证,包括应用型本科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能否实现有效衔接,产教融合能否取得实效,这些依然是需要认真对待、研究和推进的关键问题。上述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既直接关乎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的实现,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确保教育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从更广泛意义上讲,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探索,是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的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需要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