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中心校化木小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的。优秀的教师能够设计出比较合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具有较为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效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每一个数学老师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合理问题设计能够保证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能够让老师清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便及时做出调整。综上所述,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将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中心,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要明确,条理清晰,能够让学生一听就懂并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认识三角形分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就让学生了解到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不一样的,同时也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更好的区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要抓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如8÷2=4,教师在讲授完这一环节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看着这个算式,还能编其他的故事吗?通常情况下这种算式会出现在解决问题当中,教师在这个时候设计了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引到这个算式上,利用这个算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除法,这时会让学生感觉很好奇,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不至于被复杂的问题一下子难倒,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是让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有成功的可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度,那么它的顶角是多少度?”教师还可以交换题目中底角和顶角的条件让学生解决。学生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很容易解决出来;让学生换个角度再次解决;老师继续追问“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是50度,那么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考虑,50度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因此答案也分两种情况。这样的问题设计使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预设,才能保证预设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想要回答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积知识的教学时进行如下设计:老师这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谁来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了公式可以方便地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再看,这是一块橡皮泥,什么形状的?(圆柱)你有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师:要是这个圆柱是铁块呢,有什么好办法能求出体积?现在要求大厅内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前面的方法还管用吗?那怎么办呢?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采取阶梯式地提问,让问题由易到难,逐步层层推进,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扩展开,最终全面掌握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
通常情况下,数学是一种抽象的学科,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很难形成抽象思维,他们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听的方式,那么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建生活形象的教学环境,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小明买作业本花了5元,买文具盒花了12元,买铅笔和橡皮等花了10元,请问用不同方法算一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出示问题以后,有的同学在一般的步骤进行计算:5+12+10,有的同学会按照5+(12+10)来进行计算。通过这些设计与学生生活相符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探讨。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往往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有的学生一旦走进定势思维,那么最后可能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从发散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层级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保证有效性的问题设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甲彩带长2.4米,乙彩带长1.8米,两彩带平均长多少米?”学生按照定式思维会这样解:(2.4+1.8)÷2,老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吗?根据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就有了如下方法:(2.4-1.8)÷2+1.8,2.4-(2.4-1.8)÷2,2.4÷2+1.8÷2。通过一题多解的问题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