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娟
(中卫市永康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信息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条件,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教育是促进我国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教育行业的教学质量,则需要将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在其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良好发展。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人文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逻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由于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其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为了促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创新,则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但是经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响应号召,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出来。学生在该种学习环境下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影响农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升其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资源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来说非常重要,语文学科中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教师在实际课堂中需要准备出大量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其中包括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与枯燥的文字相比,视频和图片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限制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鲁迅这一人物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出文中描写“阿长”的形象,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将文中的事件与阿长这一形象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文章知识网络。阿长是整篇文章中的形象载体,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情感。
要想从根本上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结构进行完善,就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提升课堂开展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优化教学结构的方式,能够降低课堂中出现时间浪费现象的概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掌握更多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再别康桥》这一课时,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意境品读以及情感体验中,而不是将背诵作为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学生在了解其经历之后,才能够更加理解作者当时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和情感。人生经历的介绍不仅仅限于文字,也可以使用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徐志摩这个人物以及所处时代背景之后,才能理解他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开展效率,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条件,并给予其充分的想象空间。
能力培养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例如,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想法之后,需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提升自己在实际学习中的学习信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在利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更新,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从思想上提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能够提升整个课堂的开展效率。本文从信息资源的应用、课堂结构以及综合能力培养三方面展开研究,确定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实现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