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发展,现代人越发觉得无处遁逃。在这个透明的社会里,你永远也无法知晓有多少双眼睛在关注你的生活,也永远无法知晓有多少张嘴在一张一合地评价着你的生活。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是民主的时代,倡导言论自由,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他人生活的看法。“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自由。”熊培云如是说。若是能理性地,客观地评价他人的生活,并不给其造成骚扰,那么我想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也能够接受。可惜当今社会的很多状况并非如此。
前段日子,有媒体曝出曾蝉联两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高材生,竟然“沦落”到某地区师范性院校任教。留言区不少网友肆意评价:“枉为数学神童!”“自甘堕落!”“辜负了中国数学界的期望!”……许多负面评价接踵而来。而作为当事人的他,仅仅淡然地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他最喜欢的。著名作家晚晴曾经说过:“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期待也是不同的。你对功成名就的生活津津乐道,殊不知他却醉心于自己的安贫乐道。”是的,或许在你的眼里不值一提,却不料是他想要的生活。由此,面对他人的生活,我们应该理性评价,而不是肆意的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评价之上,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打扰。毕竟,他人的生活再不济,那也是他人的生活。
我们理应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的生活。如此,才能避免对他人生活的伤害,避免社会上那种“群起而评判之”的现象。2014年那起因承受不住社会上各式网民对其贫困生活的放大性评价,承受不住他人聚焦灯般的眼神而最终导致“特困生”自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并造成不良影响。难道,我们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吗?
当今世界已经不允许禁锢自我生活的现象,评价行为无法避免。但若能理性地、善意地、恰到好处地评价他人生活,“适”管他人瓦上霜,才是现代社会交流、沟通、与评价的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