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春季茶园真菌区系的初步研究

2019-01-14 05:38徐莹梅
绿色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青霉培养皿分生孢子

徐莹梅,俞 静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安肥 230031)

1 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其中包括病毒、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粘菌、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1]。它们种类庞杂,姿态万千,相互作用也错综复杂。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栽培对象的经济灌木园,园中不同空间部位栖居有不同的真菌群落,病害真菌也是此真菌群落的重要成员[2]。从茶园的真菌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茶园真菌种类,这对于探索茶园病害发生机理及微生态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茶园属于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因此微生物在茶园里分布极为广泛,有些微生物能引起茶树的病害,在这一方面,已有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但是为什么在同一块茶园里,有些叶片几乎是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下,有的发病,有的却不发病。是不是因为在这些茶树叶面有抵制有害微生物的有益微生物呢?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做的不多,因此笔者对茶园叶面微生物区系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了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打孔器(Φ为0.8 mm);CHA-S振荡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提供);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灭菌培养皿6套、灭菌吸管2支(2 mL、三角玻璃涂棒;无菌水2瓶(250 mL三角瓶装100 mL);显微镜。

2.2 方法

2.2.1 采样

于2017年3月17日,在安农大茶园用五点采样法采摘中、上部叶各五片,供分离用。

2.2.2 玻璃器皿的灭菌

将需用的培养皿、三角玻棒、吸管(2 mL)洗净、晾干、包装就绪后,放入烘箱中加热至160 ℃,处理1 h。

2.2.3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

取200 g去皮新鲜马铃薯切碎,加水100 mL煮沸0.5 h,用纱布滤去马铃薯,加水补足100 mL,然后加20 g葡萄糖、20 g琼脂。加热使琼脂完全熔化后,乘热用纱布过滤,而后分装三角瓶、试管(每支约10 mL),同时将2瓶装有200 mL水的三角瓶一起放入高压灭菌器中,在15磅蒸汽压下处理25 min,待用。

2.2.4 菌液配制

把采摘的叶片以小水流冲净、晾干,用打孔器取20个圆形叶片(为0.8 mm)并投入无菌水三角瓶中,随后分别在两瓶上作“上”、“中”标记并放入CHA-S型振荡器中在20 ℃温度下高速振摇1 h,以使真菌的孢子分散。取6套培养皿,分别在皿底外面编号上1、上2、上3、中1中2中3,然后将熔化后的培养基冷却至45 ℃左右时,分别以无菌操作的方法倾入已编号的培养皿中,凝固待用。在无菌室中用吸管分别吸取2 mL菌液移入其相应编号的培养基上,并用三角涂棒轻轻涂匀(注意:三角涂棒每次使用前要在火焰上灭菌)几个处理的操作完毕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6 ℃恒温箱中培养。3 d后,用肉眼观察菌落 的生长情况,7 d后用显微镜检察各菌落菌丝和子实体(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的情况,并对此进行鉴定,一般仅鉴定到属。所鉴定的真菌均移至斜面培养基上进行菌种保存。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离的真菌种类及性状描述

链格孢属(Alternaria) 孢子梗不分枝,长短不一,分生孢子暗色,有纵横分隔,长卵形,成串形,成链形。

曲霉属(Aspergillus) 菌丝有隔,无色,分生孢子梗无隔,顶端膨大呈球形,球形表面长出小梗,小梗有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圆球形。

尾孢属(Cercosporasp)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略弯曲,黄褐色,分生孢子鞭状,基部较粗,顶端渐系细,有5~9个分隔,且分隔明显[5]。

头孢属(Cephalosporium)菌丝上长出的分生孢子梗直立短小,顶端着生球形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并由分泌物粘在一起形成球状。

枝孢属(Cladosporium)孢梗橄榄色,近端或中部分枝,分生孢子褐绿色,单胞或双胞,卵圆形。

镰孢属(Fusarium)分生孢子梗单生,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形,两端形尖,弯曲显著。培养基中产生大量的气生菌丝,呈絮状。菌丝到后期呈黄色。

长孺孢属(Helminthosporiuim) 孢子梗较长,暗色有横隔,稍弯曲,分生孢子亦有隔,椭圆形。

大茎点属(Macrophoma) 孢子梗单生,短而细,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青霉属(Penicillium) 菌落墨绿色,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垂直生出,端生帚状分枝,顶生小梗,小梗上着生链状的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数量非常多。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分生孢子四分隔5细胞,中间3胞黄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端有2~3根附属丝。

茶叶点霉(Phyllostictatheaefolia) 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微小,单胞,卵形。

白色不产孢丝状真菌,白色菌丝,絮状,不产孢(表1)。

3.2 分离密度和分离相对频率

分离密度=(平均菌落数×(1 mL/0.2 mL)×100 mL)/(0.42π×20×2)(面)

相对分离频率=(各菌分离的菌落数/总菌落数) ×100%

表1 春季菜园真菌种群趋势

4 春季茶园真菌种群趋势简析

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3月中下旬从茶树叶面上分离到的真菌有尾孢属、青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等6种真菌,其中尾孢属、青霉属真菌分离的相对频率较高,密度也较大,它们分别为66%、6101.6cfu/cm2和 24%、2211.2cfu/cm2;至4月下旬,尾孢属和青霉属的出现频率、分离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别达70.4%、6257.8cfu/cm2和33.7%、2992.2cfu/cm2,白色絮状真菌、链格孢属的频率和密度亦有一定的提高,同时,4月下旬又分离到叶点霉属,枝孢属和大茎点属三类真菌,3月份出现的头孢属和拟盘多毛孢属这次又未分离到,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春季茶园随着温度、湿度和其它生态环境的变化,真菌微生物不仅在数量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种类上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5月上旬分离到的9个属的真菌来看,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首先链格孢属、白色絮状真菌、青霉属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均大幅度下降,同时又出现了几类新的真菌,如长孺孢属、镰孢属、曲霉属等,特别是曲霉属刚一出现就有较高的分离频率和密度,为21%和1604cfu/cm2,此时的叶点霉属已升至最高。

从总的趋势来看,春季茶园的叶面真菌微生物种类较多,有的从3~5月份不仅始终能分离到,且种群数量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青霉属、链格孢属、白色絮状菌丝等,种类上也有一定的变化,3月份仅分离到6种,5月份分离到9种,出现了长孺孢属、镰孢属、曲霉属等。在这些分离到的真菌属中,有的包括着茶树的病后菌如叶点霉属就包含着茶树上3种病原物(茶芽枯病菌、茶白星病菌、茶赤叶斑病菌);尾孢属(茶褐色叶斑病菌),拟盘多毛孢属(茶轮斑病菌)等,这些真菌如出现的频率高,密度大,就预示着有病害流行的可能,还有一些属的真菌的出现并非是茶树叶片病原物,如:青霉属、头孢属、曲霉属等。它们既然在茶树叶面上出现,且密度较大,必然有它存在的生态意义,它们于一定时间内在叶面上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可能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语

本实验是于3~5月间进行的,时间较短,仅对春季茶园内真菌种群做了大致的了解,并不全面,这项工作应继续进行下去,摸清茶园内全年种群数量及分布特点,对于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青霉培养皿分生孢子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无处不在的细菌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微生物“长”出惊艳画作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