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晴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到现如今的扶贫攻坚战时期,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我国在脱贫致富这一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而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这一目标,国家审计的监督必不可少。国家审计是我国至关重要的职能部门,其对于扶贫领域的监督,是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精准扶贫审计具有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资金量大、扶贫对象多等特点。所以,审计重点是什么,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重大难题。同时,对于特性复杂的精准扶贫审计,对所确定的审计重点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获得审计证据也是审计人员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在精准扶贫背景之下,围绕国家审计的侧重点、审计主题、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国家审计对精准扶贫落实情况等进行审计时应关注的重点以及实施审计时采用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方式方法。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1.政策落实的情况。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取得全面“胜利”,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思想以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同时,全国各地的各级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的配套措施办法。脱贫攻坚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果、效果,扶贫政策的落实是关键。扶贫审计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落实到了什么程度。首先,应关注扶贫对象是否被准确的识别出来的问题。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地方贫富差距参差不齐,有些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且分散居住,甚至存在“一座山上只有一个居民”的情况。形成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居民生活困难但无人问津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地方扶贫干部少等其他客观存在的因素,使得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终形成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的问题。同时,除了直接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国家审计机关还应该重点关注各级地方是否精准安排了扶贫项目的开展。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其所属于的上级扶贫主管部门对于扶贫项目的安排工作,应当广纳谏言,多听听贫困群众的想法,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这么多年中,扶贫项目的安排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地方安排扶贫项目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也不采纳当地贫困居民的意见,使得扶贫项目的开展实施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专项扶贫资金的设立,是我国为了缩小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使我国所有公民全面富起来、大家共同富裕而专门设立的特定用途的资金。带动贫困地区群众“一起富”,不但提升了我国人民总体的幸福感,同时也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总体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科学合理的使用扶贫资金、精准的使用扶贫资金,才能使扶贫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价值。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因为扶贫资金的数额有限,在资金发放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两难的境地:若是将扶贫资金全部发放给贫困户,则当地产业的发展就會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反而加大了贫困人口的增多,同时也会存在管理问题,甚至存在“冒领”的现象;而若是把数额有限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用到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投资上,又存在“囊中羞涩”的问题以及采用走形式的招投标等方法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问题是审计机关所要关注的重点。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大对各级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
3.精准扶贫实施的成果、效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等,都是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那么在政策出台后、财政款项拨发后取得的成果是什么,换言之,脱贫攻坚战完成的怎么样,是国家审计关注的重点。国家审计机关应重点审计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循了国家和地方的明确规定要求;以及重点开发项目投入使用情况: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危房改造等;关注贫困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情况:贫困居民收入提高情况等。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重点关注不从实际出发、代理人因为盲目决策所造成的重大损失情况;关注贫困居民的受益情况,以及贫困居民脱贫之后的退出机制是否落实。重点揭示因代理人的错误决策、资金管理配置及使用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使用财政资金后发生效益差、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以期能够促进重点扶贫项目发挥真正实效。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
1.精准扶贫背景下委托代理关系。从整体来看,国家是一个大的公共组织,所属于国家的各个职能机构也是公共组织。而大多数的公共组织都会有“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的属性,所以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从最初源头来说,公众委托代议机构对我国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基于以上要求,公众会将一定的资金、权利等委托给代议机构,而作为代理人的代议机构再将这项任务和相关资金权利委托给政府来完成。而政府想要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将资金等分配给各个政府机构,并划分每个机构所承担的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代理人必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了应对代理人的上述行为,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机制。审计处在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第二道防线,针对剩余机会主义行为。
2.精准扶贫背景下审计主题的确定。审计人员所要发表意见的对象称为审计主题,审计主题可以被划分为信息主题和行为主题。而信息主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行为主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特定行为和约束行为的制度。审计目标主要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对于信息主题来说,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其所承载的目标;对于行为主题来说,合规性和合理性是其所承载的目标。
对于国家审计重点关注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来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精准扶贫,这里涉及的审计目标是政策落实的真实性;地方各级政府是否按照贫困居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精准安排扶贫项目,这里涉及的是政策落实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对于政策落实情况来说,非财务信息主题是其审计主题。
对于国家审计重点关注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来说,财政资金的发放是否真实、扶贫项目投资是否真实,这里涉及的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是否合理的使用了财政资金,这里涉及的是信息的合理性。综上所述,财务信息主题是审计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主题。
对于精准扶贫的成果、效果这一关注重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規以及国家地方的有关规定,这里涉及的是行为的合规性;重点开发项目投入使用是否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这里涉及的是行为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对于精准扶贫的成果、效果这一关注重点的审计主题是行为主题。
3.精准扶贫背景下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由于审计事项是真实存在的,审计取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事实的一个过程。而所要验证的事项本身的信息存储方式决定着验证方式的选择,信息存储方式可以分为电子数据与非电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都划分为两种形式:有支撑载体和没有支撑载体。任何审计主题都有相应的信息载体,而审计主题可以采用影响审计载体的方式,来影响审计的取证方式。
关于政策落实情况的非财务信息主题,对于贫困居民是否实施了精准扶贫,有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载体,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信息记载来获取相关数据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取证,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实际情况取得证据;扶贫项目的安排是否精准合理,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查阅相关安排决定书等资料,了解具体扶贫项目的安排情况,并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本地扶贫项目安排与取得一定成果的标杆地区进行对比,判断其扶贫项目安排的合理性。
关于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财务信息主题,财务信息主题是有系统载体的,并且有原始记录可以查询。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财政资金的余额、列报等相关财务信息获取证据,以此来发现是否存在私吞财政资金、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精准合理,国家审计机关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本地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标杆地区进行对比,判断其合理性。除此之外,获取审计证据还可以采用审阅财政资金拨款记录、扶贫项目的合同等相关财务信息、询问当地居民、观察、调查、重新计算、等审计程序。
关于精准扶贫实施的成果、效果的行为主题,大多数没有系统的载体。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循,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观察实际情况,以此来获取审计证据。对于重点开发项目投入使用情况,可以采用询问、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座谈会等方法。对于重点开发项目投入使用情况,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采用穿行测试或者重新执行等方法获审计证据。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