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9-01-13 09:52马琳
祖国 2019年22期
关键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摘要: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对大数据利用的好与坏也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当前环境下,如何以数据为载体,研究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学生高效学习的途径并预测思政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本文将重点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科目蕴含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目的与组织地在高效学生的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正是执政党想要传播的执政思想和理念。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下,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使思政工作遇到了麻烦,我们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更高效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思政教育的思想内核。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思政教育的内涵

大学思政教育要始终遵循“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原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情势改变而创新,在传统的外壳下不断蜕变,发挥出思政教育真正的作用。

(一)科技时代赋予思政教育新内涵

学生信息管理更完善,教学方法与案例更多样。大数据的时代使得学校对于学生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过去简单片面的抽样式调查法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大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建立的学生信息数据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自媒体平台,搜集到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在微信、微博等学生用户数量占比较大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开始个人账号,定时发布博文和学生进行生活、学习方面的交流,逐渐弱化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线,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能够得到合理释放的平台。

(二)学生的个性思想赋予思政教育新内涵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00后了,他们生于经济发展迅猛的年代,但问题在于,普通劳动群众的人文素养、意识形态并没有和经济一样相应地提升。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独特且鲜明个性的一代。各大高校的教育者们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改善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比如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将教育学、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科紧密联系,形成大数据时代下的交叉学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学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

从字面上理解“信息不对称”现象就是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在网络上由于搜集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等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各自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上有差异,导致最终解决方法结果不同的现象。那么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接受数量和质量也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教育者对于思政工作重难点的判断,对于学习学习内容的喜好和学习习惯的判断,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生是信息量的掌握的弱势一方,多数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精神上的放纵与快乐,而在现实生活中对时事漠不关心。

(二)“数据独裁”者不断涌出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八十的数据,绝大多数的数据都储存于公司和各种组织之中,而不是个人。庞大的学生群体更是他们的目标,淘宝、京东等能轻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购物记录形成大数据分析学生用户的消费倾向和需求,腾讯能够通过在个人电脑上安置后台获取信息,甚至微信能够监测用户之间的谈话预测购买需求并在购物网站上推送相关产品。这些数据的“独裁者”有时为了利益不惜泄露学生的信息,导致学校搜集到的信息产生混乱与错误,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伦理上面临困境

新技术处于萌芽时期时往往被视作危险品,必然要在现行社会伦理规则的保护下运行。将大数据运用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也会产生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数据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搜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学生的隐私性信息,从而有违教育者搜集数据的初衷。大数据时代下,学生使用的任何一款电子设备都或多或少地储存了个人信息,比如饭卡、洗澡卡等,教育者们是否有权获取学生一切隐私信息是一大伦理问题[1]。其二是教育者们搜集到的大量学生数据通常会被应用于不同的项目中,而这些项目在使用数据时却不会告知学生,这是否侵犯了学生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呢?

(四)技术滞后,缺乏大数据思维

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大多是专才,对数据仅会简单的分类和处理。而大数据最重要的分析、开发、创新工作需要的则是对思政、社科、计算机等掌握的综合性人才。目前的困境在于,我们缺乏对思政工作和数据分析都擅长的通才。专业的数据挖掘、分析虽然能够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将结果可视化,但由于缺乏思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经验,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当下的工作问题和原因,也无法预测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发展受到阻碍。

三、大数据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高校学生和师资队伍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能够通过个人的判断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有意义。但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也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诲。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真假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在网络上随波逐流。教师的素质水平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高校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并且多与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如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丰富师生之间的话题与对话,使得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广泛的日常生活中,从僵化的书本知识发展到课外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

(二)定制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

高校的领导和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培养大数据的意识,学会利用科技带来的便捷。例如,可以将现在主流推崇的在线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择优选取授课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思政教师录制课程,制作一批短时长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育的平台上,与网络上的其他人进行资源共享。通过慕课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识、能力,并结合不同人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线上教学的好处在于它具有互动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实时弹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节奏,学生也可以克服面对老师时的恐惧心理,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在线平台也可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一系列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不断优化平台自身。

(三)增强伦理责任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大数据时代下不论我们是哪种角色,教师、学生、数据独裁者、数据挖掘者…都应当树立伦理意识,“不因任何的诱惑滥用科技,认真思考所做的每一项工作的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审慎地进行一一尚未明确的科技活动。”[3]我们不会因为数据收集后有大概率被不当使用而放弃收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让多种群体面对数据时本能地产生对数据的敬畏。当前的数据时代和以往的“数据时代”不一样,面对浩瀚的以千万计的数据库,缺失个别数据完全不会对整体数据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面对学生群体的数据时应尽可能从宏观层面分析,而不过多分析微观数据,避免产生侵犯学生隐私的可能。

(四)树立利用数据分析的思维,增强自身能力。

时代在变,我们的思维也应当随之而变化。思政工作者们必须意识到,大数据的确有用,但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如果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师应用数据联系实际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那么数据也将毫无意义。因此,当前紧要工作是增强教师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应用数据库,适当引进一部分工科硕、博士,加入思政工作者队伍中,使师资结构多元化,为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思政教育服务[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有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数以千计的数据,我们必须树立伦理原则,培养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各種网络平台,增强师生互动,发挥大数据的正面作用,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余志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16,(08).

[2]王兴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

[3]于玲玲,张鹏.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1):85-86.

[4]郭芸,冯海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7-80.

(作者简介:马琳,公务员,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在就职于萝北海关,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大学女生的日常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