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东
天造一个老牛湾,地生一个偏头关。偏关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相连,东与神池、平鲁毗邻。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图上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而偏关就位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西北角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个偏关县。
偏关缘何得名?其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又为历代重要军事关隘,故名偏头关。有“三关首镇,九塞屏藩,晋北锁钥之地”的美誉。偏关古称林胡,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始名偏头寨,元大德三年(1299年)改名偏头关,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县。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长城外三关,有“金雁门、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的老营堡”之说。明代山西巡抚何乔新诗作《偏头关》,曾这样描述:“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走近偏关,就要探寻一下它的历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征战于偏关一带,公元前302年他颁布命令,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增强军事,攻破楼烦,攻击匈奴,并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修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入侵,从此偏关被划入中原领土。
到了宋朝,偏关作为大宋北方军事的最前沿,成了抵御辽兵的重要关口,当时镇守这里的便是杨家将。太平兴国年间,漠北的辽兵进犯中原,杨业、杨延昭父子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关一带,忠烈报国。杨家将浴血疆场,威镇三关的故事,也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派大将徐达和常遇春攻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的顺帝远逃大漠以北,史称北元。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置九边重镇,设立十六个卫、所。其后明朝政局的变化,又把偏关推向了民族战争的前沿,使它成为享誉中华的外三关之首。
三关之首,有名有实。你看,从西面,仅隔一条黄河,河套的敌人虎视眈眈;北面,秦代的长城早已损坏,偏关就直接面对着蒙古铁骑。两面临敌,孤悬敌境,偏关的战略地位凸显,十分重要,就言其为首。从明朝宣德皇帝开始,蒙古骑兵开始大规模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朝政府不断加强九边各镇的防守。长城沿线的九个重镇山西有两个,一个是大同镇,一个是山西镇(也称太原镇,治所曾设在偏关)。山西镇的驻地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驻扎偏关长达113年之久,守护疆域1300多公里。从明朝宣德四年明朝选派光禄大夫、左都督、领正一品武官衔的李谦出任山西镇总兵,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偏关共驻过总兵23任,守护将士5600多人。偏关城内,有总兵衙署、太原同知府衙、监军太监府、兵备道衙门、西粮厅署等五个省级衙门,是山西省的军事政治中心,从此偏关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镇西卫指挥使张贤修筑的偏关城就是现址,周长五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境内长城蜿蜒峰台遍布守护着明王朝的安定,被称为晋北锁钥地,内外长城第一关。
历史延续,明清之时,尤其是清朝时,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批活跃人物,那就是晋商。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主要就是走西口、走东口。走西口的商品流通运道包括水路和陆路交通,水路主要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流经偏关长达32公里,其时官府设立了很多渡口,有老牛湾、关河口、寺沟等。据《山西通志》记载:每年秋从包头、宁夏等地沿黄河顺流而下的船只多达百余艘,所载货物大多为皮毛、粮食等,驶抵偏关、河曲、保德、碛口等地推销后,转装煤炭、瓷器逆水而返。
偏关古墙老堡是本尘封的史书,它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不仅有金戈铁马,而且有商贸繁荣。这里既纪录过烽火狼烟、晋商辉煌,也见证过民族兴衰、人世悲欢。偏关其时确实是一个重要贸易物资集散地,那个时候船只往来如梭,航运业务兴盛。那时也出现了不少走西口的偏关人,《走西口》台词里“家住在太原(偏关)爹爹孙朋安”就是佐证。那时也发生过不少古代武士固守国土,血洒疆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沧桑岁月使古老的偏关更显气节风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斗转星移,虽说历史已经走远,但是这段辉煌的历史也给偏关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借千年古堡,开外来之源。既要保护又作利用,这就是一笔富民强县的巨大财富啊。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偏关县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西临黄河,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三关”之一偏头关所在地,也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山西镇驻地。偏关县境内遍布长城、关、堡、烽火台、古渡口、古村落。现保存完好的长城总长126公里,有关7座,堡29座,烽火台247座,敌台100座,马面214座。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古堡连成一体,因地制险,气势宏大,既是古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之一。目前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216处(不包含长城),1986年偏关长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1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更为有着长城资源的地方提供了一种机遇,而偏关县是全国长城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历史研究同样离不开数据。偏关境内长城具有时間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等特点。从历史年代上看:现有早期长城6.1公里(主要是北齐);保存较好的明长城120公里,由黄河边、二边、内边三大段组成。历史上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墩台多达千余座,明代称“一关四十九堡”,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形成一套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从建筑类型上看: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全国长城的四种建筑类型偏关县都有。而且现存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长城形态多种多样,他们或连接,或独立,展示了过去守边将士的勤劳和智慧。形容长城是中华儿女坚韧挺拔的脊梁虽是溢美之词,也切合实际。偏关长城虽说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基本保存完整。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说,偏关长城在全国的地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少有的,可以说偏关是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从分布数量讲:主要是外长城51公里,内长城39公里,黄河边36公里,长城望台139座。以护城楼为总烽的六路传烽,共有火路墩174座。关有水陆关口9座。以偏头关为中心的城堡,一线城堡有8座,二线城堡有6座,三线城堡有6座。以古堡面积划分: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3座,1万至10万平方米的古堡城堡有19座。
万里长城从鸭绿江绵延东来,翻越崇山峻岭,经朔州市平鲁区入忻州市偏关境,继续西行,直抵偏关老牛湾。
黄河从昆仑山下滚滚东流,在内蒙古喇嘛湾急转直下,也来到偏关老牛湾,老牛湾成为黄河入晋第一村。走近偏关,这是个必须要来的特别地方。这个地方也是长城与黄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首次相聚,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形成“碧水依古堡缠绵将醉,长龙饮深涧蓄势腾飞”的壮丽风景,不睹留憾。
胜景目不暇接。从偏关老牛湾到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达70余里,又是万里长城沿线二者并行最长之处。偏关是山西省境的外长城和内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在柏杨岭(丫角山)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
山西偏关现存古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均为全国罕见。我们不妨考证一下偏关县长城历史的沿革和其特点。偏关县长城现存有明长城120多公里,其中黄河边筑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二边长城筑于成化二年(1466年),内长城嘉靖十八、十九年(1539-1540年)初建,二十二年(1544年)加高增厚,建全配套设施。
偏关境内现存长城、古堡、边塞军事功能被完整保留下来。黄河边72里长城,因险塞,充分利用晋蒙大峡谷入口段壁立千仞的绝岸,在沟底和崖岸的缺口处填堵石砌墙体,形成峭壁间嵌入长城的奇观。此段长城,如今全在水电站库区范围,高岸、烽台、长城、碧水,构成百里长峡百里回廊的绝景。黄河长城握手、并行更是天下独绝。
二边长城蜿蜒盘旋于万岭千山间,每一处隘口,每一处极冲,形成一个个防御单元,每一个单元之内,墙体烽墩、敌台、军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外观有景致,细究有内涵,东头又是内外长城交汇点,可以说通体都是亮点。
内长城全体浑一,是中华土体长城保留最好的段落,且全部都在人工林之中,苍凉劲健的古长城出没于青翠欲滴的林海,壮美、秀丽无缝对接,给游人的印象又是别一番风味。
偏关虽偏,但因关而闻名天下。它是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它有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老牛湾,它有长城与黄河并行70余里的壮美山河,它的内长城与外长城交汇。这里有内长城线上除府州县之外最大的古堡老营堡,这个老营堡有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其中仅老营堡内就有40万平方米。老营堡是名副其实的中华长城第一堡。也有面积不大的袖珍城堡;这些古堡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筑坚固,规模宏大,夯土筑墙,包以青砖,形如小型城市。这些古堡目前虽已失去军事功能,但仍是当地百姓和守边将士卢姓、吕姓、郭姓等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有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还有代表性的景点老牛湾、乾坤湾、护宁寺、关河口、沿长城线上的九窑十八洞。老牛湾风景名胜区所在的老牛湾村具有黄河入晋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3A级“石头建筑博物馆”,天下长城第一墩之称谓。沿黄河古渡口有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水路码头老牛湾、关河口、寺沟。县境内古村落有老牛湾村、万家寨村、关河口村、寺沟村等。
在晋西北地区,近几年最先最多接触外国人较多的县,就是偏关县,因为外国人曾来此参与万家寨水电工程的建设,偏关的万家寨举世闻名。万家寨古代就是有名的屯兵重地,如今又是全国知名的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千瓦时。工程于1993年立项,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12月截流,1998年10月1日蓄水,1998年11月28日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全部机组发电。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功用的大型水利枢纽。一项工程两大作用,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以水来发电,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以电来引水。
万家寨水利枢纽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黄入晋”水源龙头工程。修建之初乔石、邹家华、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指导过工作。2005年万家寨水利枢纽成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山西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极八卦图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中国地大物博,形似太极八卦的地方有几个,但山西偏关县的乾坤湾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太極八卦图发源地。
来到偏关,应该走一下乾坤湾。乾坤湾由偏关县委、县政府投资修建。它以太极八卦作为景区修建的主旨,黄河从上游流下来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S型线,从高空俯瞰特别像一个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很多知名地理专家、学者认为这里是太极八卦图的发源地,所以取名乾坤湾。乾坤湾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赐予偏关的一处天然美丽景观,更是当地县委、县政府造福偏关人民的一个聚宝盆。
偏关老牛湾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曾是北宋和辽、金、西夏、明朝与鞑靼的界关。据《山西通志》记载,老牛湾堡墙筑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在此地筑墙。明朝末年祟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也在此建堡,从筑墙距今已有552年的历史。
作为晋西北民俗文化的摇篮,偏关老牛湾知名度很高,老牛湾景区距离偏关县城49公里,是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村,黄河入晋第一村。这个小村曾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古堡,因村里人走的石板路住的石窑洞,被专家认定为中国石头民俗博物馆古老村落。这个村因“神牛开河”美丽传说和“中国长城与黄河交汇握手之地”而闻名天下。这个村里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晋蒙黄河大峡谷。有被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的“摄影写生基地”。这里还是国际滑冰赛事国内唯一天然重要场地。
你听说过,也见过地面长城,地下长城可能是首次闻听吧?而在偏关县就有这样的去处,它就是偏关县“红门口地下长城”。这个地方位于该县水泉乡水泉村。水泉村古称水泉营,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是长城红门口的驻军堡,红门口是长城要塞,水泉营是镇守红门口的游击将军署,号称“三关前哨”。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结合当地已有的古长城展开此项工程。水泉堡曾经是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2013年8月,在偏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水泉乡人民政府立项开始建设。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目前,水泉营古堡正在修复古道、古牌楼、古戏台,停车场和改造道,战备地道改造完善2600米,适合开放的有1650米。战备地道有土洞、砖砌地洞。总长约8900米。水泉战备地道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又因为其主体部分由明长城砖砌成,更增加了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现存战备地道中首屈一指,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偏关接触偏关人,体会一番当地的风俗民情,别有滋味。那么偏关的名人、名吃、民俗有些什么呢?历史上的偏关人,大名鼎鼎的就是万世德。
万世德(1546-1603),字伯修,号邱泽。始祖随明朝中山王徐达征战,以壮勇驰名。万世德自幼奇颖聪慧,24岁时中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兼蓟辽总督。
万世德在辽东任职期间,对侵扰我国沿海的倭寇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据《偏关县志·明》记载万世德亲自侦察摸清了出没无常的倭寇水贼的活动规律。想出一计,令沿海军民每人烧石灰一斗,先堆积放置。在战斗打響之后,令兵士每人带石灰一竹筒。倭寇每次作战失利都集体入海从水中逃脱。而这一次倭寇逃入水中时,明军全军上下及时将石灰倒入海中。海水沸腾,蒸气蔽日,水贼不是烧死就是烫伤,战斗获得空前胜利。万历皇帝大加封赏万世德以奖其功。
虽然平倭有功的万世德治住了海盗却烧死了无数鱼鳖虾蟹,这之后万世德常梦见鱼虾鳖蟹向他索命,导致万世德经常神情恍惚。有一次在梦中万世德许下了每十年开一次万人会,超度烘烧死的鱼类以及阵亡的将士。其后万世德奏皇上得到允准。万历亲自手书“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万世德就在家乡偏关城内修文庙一座,作为万人会,自1601年开始每10年1次。
这个十年举行一次的万人会,全称叫“敕旨钦命龙华盛会”。它始于1601年,既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准许平倭功高的蓟辽总督万世德追悼平倭战殁将士官兵,超度平倭时用石灰煮死的鱼虾鳖蟹等生灵的古会,也是偏关人民为纪念追赠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万世德而举行的盛会。
万世德在偏关人心中是神圣伟大的。时过境迁多少年,一些偏关老人说起万世德仍如数家珍。万世德从小聪明过人,曾有右都督出上联“三光日月星”,年仅5岁的万世德对出“一统山河地”。他24岁考进士,被时任山西按察司使的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称赞为“三晋奇士”。万世德先后任南阳令、山东令、蓟辽总督巡防天津。他的一生以文入仕,以武成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曾先后在青海、甘肃等地多次平定蒙古族叛乱,屡立奇功。万世德帮助朝鲜攻打倭寇立功,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保留至今偏关每十年要过的这个大会,的确是此地的盛会。你可别小看这个会,这是万历皇帝亲封的“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为的就是纪念万世德。比起当地一年一度传统的“二月二”庙会,这个十年一会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晋西北周边县无及比拟。明代山西巡抚崔镛在《偏头关》一诗中写下“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灯火护偏关”就是对盛会的形象描述。
偏关人就地取材,垒石为家,家家如此,户户一样,构成独特的景观。居住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偏关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它源于自然,用于生活,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石窑洞既是偏关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偏关人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是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的顽强生命力,偏关窑洞得以延续至今。它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偏关的窑洞一般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偏关的窑洞就有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一直延续下来。偏关窑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偏关窑洞因地取材,构筑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在偏关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延续数千年的黄土石窑洞建筑在老牛湾仍保存完好,结实的构造使得这一宝贵遗产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