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维波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大学校园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建设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现在高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随着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易班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运而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90 后”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他们的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于现实主义,功利性较强。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叛逆心理。迷恋和依赖网络,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当前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内容僵化、偏理论化等问题。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走过场”。
目前各高校的“易班”推广受到行政的干涉比较明显,比较依赖执行上级的指示来推广开展工作。因此有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易班的使用率不高。QQ、微信、微博依然成为学生日常高频使用的平台;
目前易班的部分,功能开发复杂、不合理,没有PC版的APP,使用麻烦,手机版占内存大,缺乏人性化,平台用户体验不佳,内容不能吸引眼球,学生在易班平台上无法得到自身理想的社交体验效果,导致不利于易班推广和吸引当代大学生。
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基于高校网络平台(易班网)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方式。探究综合素质培养如何与易班平台进行结合,并以易班网为研究基础,提出相应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
利用易班公共号和易班的优课功能,依托“易班”公共号和优课将“易班”的功能平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定期在易班上发布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案例,思政教育微视频并配上生动的图片,令思政教育可视化。同时可以通过“易班”平台的轻博客功能,鼓励学生写博文,形成学生之间的撰文和互评,学生和老师之间开展互评,在评价中开展思政教育。
1.发挥好“易班”里的模块功能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建设重要体裁之一,在第二课堂中坚持线下与线上教育相结合,以易班品牌文化推进网络文化育人,利用易班平台的微社区、搭建轻应用功能模块,与高校日常开展的校园文体相结合,利用易班中的微社区开展互动性学习,利用“易班”平台微社区功能,将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话题化”,形成具有探讨价值的,能够引发议论的热点话题,在话题交流中,立德树人,由教师逐步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易班中灌入综合素质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利用易班轻应用里的投票功能,将活动中的投票在易班平台开展,让活动更具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
2.打造校园品牌活动。利用好关键的时间点,开展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抓好易班网络文化节、植树节、五四青年节、国庆等特殊的时间点结合易班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达到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一院一品”活动。利用易班网络功能,开展党史知识竞赛、LOGO设计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摄影大赛、易班衍生物设计大赛等;利用易班线上活动无空间限制、传播速度快、参与方式简单等优势,扩大活动影响力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网络文化育人。
以易班平台为搭手,整合信息资源,挖掘易班平台的优越性,鼓励学生技术创新,面向全校大学生征集易班轻应用开发方案,以课题的形式面向全校征集易班的研究课题,在校内组建一批易班技术团队基于“易班”平台开发应用产品,设计易班文化衍生物,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培育出一批技术骨干,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通过研究基于易班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网络、方式两个等角度构建一整套基于高校网络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更具有时代感的教育模式,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得校园活动变得具有“互动化、个性化、社交化”,令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