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闲置物品捐赠现状分析

2019-01-13 08:46:35邵永梅汤洁方韵诗
魅力中国 2019年29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闲置慈善

邵永梅 汤洁 方韵诗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潮流时尚不断更新换代,大学生们购买力不断上升的同时,由于盲目消费或产品更替而产生的闲置物品也越来越多。在讨论高校闲置慈善捐赠的发展对策时,以比较研究的视觉考察中外高校闲置物品捐赠的发展差异,并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发展建议,无疑是是一项有意义的事情。

一、中外高校捐赠现状的比较

据调查,在我国89.7%的大学生拥有闲置物品,他们对二手物品的处理方式大多是两种,第一送人,第二扔掉。由于没有相应的二手出售平台及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大学生二手物品出售的比例仅占7.7%,捐出去的比例则更少。尤其是每一届毕业生,离校前考虑到携带不便,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由于处理途径狭窄,短期内无法处理大量的物品,造成很多还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被直接丢弃。

相比之下,国外的慈善机构组织较成熟。在澳大利亚,有慈善机构开设的商场,其所销售商品全部来自个人所赠,也就是说它的商品进货渠道不是厂家,也不是批发商,而是一些爱心人士。在澳大利亚这样的慈善商店很多,几乎遍布全国大小城镇。因此,高校学生不仅可以随时捐赠自己的闲置物品,还可以到慈善商店打杂获取收入。在美国,学生可以把闲置物品放在校门口或者大街上,会有专门的清扫车拉走,分类整理后放在社区供有需之人换取。除了澳大利亚、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捐赠形式同样易于操作,而且十分普遍。在瑞典任意到一个小城镇闲逛,都可以遇见一家慈善商店,它的物品极丰富,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有的是能看出是旧物,有的则是全新。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差异,我国闲置物品交易市场不完善,并且缺少一个专业性的、规范性的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二、中外高校捐赠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外高校慈善事业的发展差异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根源,是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综合形成的。考察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交易渠道及市场管理制度出发,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析。

(一)社会的捐赠文化

我国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比较低,根据对普遍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不少人在课余时间都是在玩游戏、看短视频或者看电视剧,鲜少关注慈善事业;参与慈善公益的热情不高,公益责任观已渐成习惯,但对慈善公益事业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慈善公益价值观是积极的、清晰的、明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慈善公益价值观存在偏差、消极、片面情况。比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可以帮助到别人,而有些学生认为对慈善的贡献能力有限,干脆就不参与了。另外,有些人致力于追赶潮流、追求高端,环保意识较弱,未形成购买旧物的心理,觉得在慈善商店购买或者捐赠旧物是低收入群体的行为、是有失颜面的事情。而慈善捐赠在西方社会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美国人每年捐献的钱,相当于丹麦、挪威、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一年的生产总值。很多西方人捐赠是有一种回馈社会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

(二)缺乏成熟的交易渠道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二手物品交易软件鱼龙混杂,有代表性的是淘身边、乐讯同城跳蚤、闲鱼和58同城等。但目前国内并没有一款专门对公益类闲置物品进行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并且这些二手物品交易软件仅局限于几个用户之间的交易,而没有将高校闲置物品过剩的普遍现象与我国资源配置不均结合起来。在西方国家,他们具有独立运作的慈善组织机构,慈善商店普遍存在。

(三)缺乏更有效的管理制度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推动。现阶段我国涉及慈善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单从总体来看,我国有关慈善的法律制度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我国慈善立法的层次比较低,还没有制定出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法律。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

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意识淡薄、交易渠道不成熟,立法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三、我国高校闲置慈善捐赠的发展对策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现状,为推动闲置分享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1.学校定期举办“综合利用主题”。如:学校与快递企业合作回收快递包装箱并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对贡献大的个人进行实施寄件优惠或发放电子凭证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捐赠意愿,能够迎合学生心理、形成良性机制的慈善捐赠机制。

2.新媒体大力宣传回收物流以及其知识普及。如通过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校园APP等渠道。利用媒体的大众性扩大它的影响力,看多听多就潜移默化的成为一种意识,让学生看闲置物品就想到怎样捐赠出去。

3.工部定期下达环保任务给学校组织或社团。如闲置物品公益捐赠,闲置物品义卖,二手交易换购活动,环保格制作分类活动,卡片寻宝活动等。这简单便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在哪捐怎么捐,还会形成一种慈善捐赠的好习惯。

(二)模式建立

1.建立“互联网+公益+共享”回收物流模式。建立学校官方二手交易平台,进行校园废弃物回收物流信息交换,对接更新废弃物或闲置物品供需信息。由于是网络平台平台,所以需要及时准确地将闲置物品与需求者提供的要求相结合,通过完善信息,达到供应与需求的相契合。另外加强规范引导,健全管理机制。

2.合作机制:学校与第三方回收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合作。建立相关监管机构以及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机构,覆盖校园区域化,结合校园回收网络布局优化策略,逐渐形成以我校地理位置的基础的回收物流绿色经济一体化协调共同发展行事方案。

3.补偿机制:“政府-企业-学校”分级补贴,政府以合适的比例补贴企业在回收闲置物品过程中所造成的差价损失;企业以较高于闲置物品公允价值的价格回收闲置物品,或以企业产品奖励对闲置物品回收贡献大(数量、价值)的个人;学校通过线上(校园APP)对参加了闲置物品回收的个人进行餐饮补贴,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闲置物品回收。

4.市场机制:整合学校闲置物品交易渠道,规范学校二手交易市场。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物资流转情况将通过第三方进行全平台公示,明确每一件慈善物资的去向;引入价格调控机制,规范闲置物品交易价格,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物品倒卖的情况。当的价格调节,可以协调闲置物品价格的合理形成和顺畅运行,实现价格的高效运转,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四、总结

迄今,中国的慈善事业还未成熟,许多方面还有待发展。在对慈善机构监管不到位,经常出现不和谐声音的当下,捐赠和被救助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作为完整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补充,信任、尊重、无私,才是慈善事业的基点。改变大众的思想观念、疏通捐赠渠道,完善市场监管和运行机制是突破发展瓶颈的良方。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闲置慈善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20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慈善义卖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大社会(2016年7期)2016-05-04 07:12:06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1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