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侠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新开学校,辽宁 盘锦 124204)
新时期,新课标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20世纪50年代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施瓦布认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主参与各项知识、技能获得过程,掌握并形成研究自然所必须具备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自然科学基础概念,进而形成一种探究科学世界积极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于其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探究式学习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生所生活的社会中突出问题或者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中选择一个适宜学生发展阶段的问题作为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实现促进学生探究的情绪情感、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发展,尤其注重创新与探究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或者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数学学习中面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时,通过独立自主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自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过程,小学生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经验的同时,还养成了数学发现与探究的正确思维能力与探究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小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与合作能力,可以实现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认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深化迁移。在这一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被充分重视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给学生,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在这里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确定教学活动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既是对习惯“灌”知识的教师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习惯“等”学习的学生的一种挑战,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支持系统来给予保证。
在旧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时间基本上都被教师占用,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之后,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要给学生留下一段充裕的时间以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探究、发现,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交换意见、相互讨论、归纳总结的时间。通过这种比较灵活的课堂时间安排方式,使学生熟悉探究活动的整个流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小组是实现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途径,作为一种集体研究方式,它展现出了诸多的优点,比如能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教学中,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能够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组建探究学习小组,并以提问的方式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学习任务,学生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各自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将各个方案集中起来,共同讨论,选出其中最好的解决方案;之后,再共同对这个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讨论完善解决方案的方法。在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以圆柱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例,因为测量生活当中的圆柱体不现实,操作性不强,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纸圆柱模型,提示学生将圆柱的面积转换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再做计算。
第一,注重学生倾听。提出会听要求:聚精会神听、边听边思考分析,讲完听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乘法分配律,可用图形、字母、文字等来表达,只要言之有理。第三,不过早评判。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中明理,懂得尊重事实;在辩中寻求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在辩中互学善辩;在辩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第四,赞扬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国家在新课程教学方法当中的重点推广对象。因此,对于如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学校、每一堂课当中去,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同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扮演好促进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就能够让学生自己积极的去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掌握知识获取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教学效果会逐步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