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
(朝阳县委党校,辽宁 朝阳 122000)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建设,能够对党校学员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提升。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教育事业进行重点发展,更需要对党校培训课程进行重视,其中的汉语言文化课程建设就是重要的内容。对于汉语言文化建设来说,需要在文化自信的体系之上对建设发展之路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而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行创新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化专业来说,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各种信息内容都处在持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汉语言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它的发展不够先进,同时发展的速度也不够快速,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也无法更好的对社会需求进行有效满足,因此需要进行创新建设。想要更好的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满足,应该对汉语言文化的课程发展体系进行创新,对当下的课程教育进行改革,进而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作出贡献。
对于汉语文文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来说,主要还是要处理好经典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现有的文学课程体系来说,经常会将一些内容树立为经典和大家,但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强调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对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很重视。将戏剧讲授作为例子,在文人作品中肯定会将莎士比亚和关汉卿首先拿出来进行讴歌。但是民族文化更加强调的是每种戏剧形式背后的文化价值。比如说一些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曲种,与国粹京剧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但依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另外,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学之间也具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著名的希腊史诗是外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活态史诗,像是《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这三大英雄史诗早已被全世界所知晓。对于汉语言文化的课程构件来说,想要让其成为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推动力,就需要将经典文学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发展,进一步的明确民族文化的价值。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说,普通话教程就是标准化的体现,对普通话进行推广也是我国的重要语言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与方言之间会存在冲突,两者也可以相辅相成。现有一些教材中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化进行结合,让两者可以得到一定的碰撞,使得两者的关系得到了加强。其实作为普通话本身来说,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是在元朝蒙古族学习汉语时期所形成的,它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交融的最大成果。另外,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只有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明晰,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
汉语言文学课程不同,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同,不同的老师在讲授课程方面的风格更是有所差异。想要对教师课程讲授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就需要对教师讲授的基础内容进行重视。对文化自信进行提升,需要将民族文化置身在经典文学当中,这就要求相关的授课者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将两者的知识进行融合,使两者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递。
要将深度阅读和广泛调查进行融合,这就需要讲授者具备较强的书本研究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体验,能够对相关的民族文化进行调查和体验。只有在进行体验的过程,才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体会。教师要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上,对自身的汉语言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进行丰富,然后不断的开拓自身的眼界,进而对汉语言文化专业课程的建设进行强化。通过各种调查和调研的方式,走进祖国大好河川,通过一定的民族风情对活态的民族文化进行感知,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活动进行结合,进一步的融合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当中。
想要对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进行升华,需要对党校老师集体备课的环节进行重视,进一步的强化相互听课和评课的环节,对同一科目或者是相近的科目的成功经验要进行积极的学习,对课程整体的内容、师资和教材建设进行优化,进而更好的发挥出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作为教师,需要对相关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进行重视,在提高自身能力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来提高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将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进行充分发挥,开展教学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工作。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对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是促进我国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将其与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融合发展,使其具备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是未来民族文化自身力提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