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雨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重庆 404500)
历史是一门既严肃又活泼的学科,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活泼的一面,甚至有的历史老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多种方式,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每节课的导语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语,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感觉历史课枯燥乏味。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昏昏欲睡,等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就是历史教学的通病。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还不够深厚,刚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比较倾向于具体形象思维,学知识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秦始皇时,可插入孟姜女的故事;讲楚汉之争说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等等,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热点,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由现实的衣食住行、劳动方式,联系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劳动方式,使学生明白,历史的进步,都是人的创造力和经验在起作用。讲三国时,穿插对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的评价;讲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学生会联想到电视剧《亮剑》,老师有选择地引入一些热点话题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也会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搞好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单一死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以及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和活泼求新的特点,我们可以对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如历史专题报告会,播放录像片,历史故事会或演讲会,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定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是学好历史课和其他各门学科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多一些摇曳生姿的描述,少一些严面肃语的直陈;多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少一些单调陈旧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