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敏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高度融合发展下,数据、信息、资源之间的练习日益紧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图书馆以往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建设要从多领域、多方面进行探索,要建设智能图书馆,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主要内涵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馆工作。智慧图书馆极大地解放了图书馆的各项功能,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借阅需求更加精细化与动态化。在智慧图书馆中,阅读者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实现动态多元的阅读体验,工作者也能实现图书管理的精细高端。科学高效的技术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智慧图书馆能够精细、互动、弹性有机结合,满足阅读者远程、预约等阅读需求。智慧图书馆具有四大基本特征,第一是服务理念与技术的先进性;第二是时空与感知的开放性;第三是信息整合的系统性;第四是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这四大基本特征就是智慧图书馆智慧之所在[1]。
智慧图书馆在“互联网+”思维下的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更加体现出融合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工作,信息技术是智慧图书馆运行建设的技术基础,更是信息资源高效流通的保障。自动化服务平台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也是实现超越时空局限的重要法宝,只有两者密切融合,才能为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分析海量信息资源,是实现智慧图书管理不断进行的关键,能更加有效的进行信息服务推送工作。
“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加强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推进政策制度的建设三个方面。互联网思维人才是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性条件,所以需要加强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增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新技术思维。行业间的跨界融合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处理、服务平台运转等基本要素都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智慧图书馆的革新,不仅是各项技术的革新,也是互联网意识的革新、还是图书馆制度、结构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技术保障、思维革新是思想保障、制度革新是制度保障,每个环节节节相扣、统一规范,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有效科学完成。
“互联网+”新理念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极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了互联网技术更好的服务智慧图书馆,就需要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技术创新。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重新构建框架,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
1.层次结构智慧化
智慧化就是使智能的东西实现科学运用,有效操作。图书馆智慧化层次结构是简单且精细的,将图书馆结构化繁为简是图书馆智慧化的重要途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组织层、网络层、应用层。组织层是采集与组织信息的结构,是面向信息用户的基础层面。这个层面主要达到跨界融合,条码识别、系统定位等融入到图书馆管理中,使得阅读者更快更好的获取图书相关信息。网络层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流通的基本媒介,是信息交换的关键渠道。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重要的流通媒介就是网络,运用各种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应用层则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的服务工作,是信息互通的方式。管理者与阅读者通过前面两种组织,能够进行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三个层次结构的智慧化,极大优化了图书资源,促进智能化图书阅读与图书管理,最终实现智能图书目标[2]。
2.服务功能人性化
现代人们的需求都显现出个性化、新颖化,而满足实现这些需求就是智慧图书馆智慧之所在。服务功能人性化最大的要求就是以创新驱动智慧化发展,凸显智慧服务。无线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相继兴起与建立,为信息服务人性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得传统资源驱动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推动服务功能革新与变革。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模型设计包括客户端、用户反馈、动态操作、资源处理、处理路径、综合管理、本地资源几个方面的设计。当前,许多高等院校与地方图书馆都逐渐具备整合统一、兼容并包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将数字化资源与本馆馆藏资源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巨大的资源网、数据库。设计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模型,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形成环环相扣、整合统一的网络系统,促进智慧图书馆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服务功能向智慧图书馆转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现实需要。因此,面对新技术的日渐变革,智慧图书馆建设亟需树立“互联网+”新思维,将新思维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创建适合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智慧服务模式。另外,要不断引进与创新信息技术,使得智慧图书馆始终有技术保障。智慧图书馆是智能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智能机械技术发挥功效的成果。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智能,实现智慧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