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栩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源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1200)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我国的学生多处在一种“为了学而学”,而非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仅仅单一的将教育目的放在了应试通关上,造成我国的教育局面呈现一种不平衡的趋势,甚至培养了一大波“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研学活动所存在的意义便是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将学习与生活充分融合。而在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语文作为母语级素质教育,对学生早期意识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以下我们重点探讨研学活动是如何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作业及所存在的意义。
首先我们知道素养所体现的范围十分宽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体现,例如此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交际能力等等。在语文素养养成中,便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基本理解和写作等方面,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气质中,在小学阶段打下核心基础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情操和人格魅力,并且也顺应着时代教育潮流【1】。《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等,便是让中小学生通过旅行活动,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充实书本中未尽的文化知识;在探究历史古迹中了解历史;在寻访名人足迹中积淀人文情怀;在游历大好河山中发现美;在体验乡土人情时理解风俗差异等。这对教师要求也就大大提升,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我们便提出“研学活动”这一方式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意识形态的早期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知道小学生是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点,也是应试教育的开端,教师们首先要明确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开展。研学活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旅行背景和文化背景相依托。通过对课文内容所处的环境进行实地学习,无论是红色革命基地,或是壮美秀丽山河等。
例如:在语文二年级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题为《黄山奇石》,我们便可以设计“游黄山”这一主题研学活动,提前学习关于黄山的一些背景资料,无论是文化背景或是地域背景,学生都需要提前有一个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到达实地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参观,教师讲解,在实地中学习,感受作者当初写下这篇文章的心境,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官与敏感性,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积累语言水平。并且教师还可以在该过程中增添趣味性活动,例如模仿作者选取课本中最喜欢的句子现场包含情感地朗诵等。然后在该过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课题,从内而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由于研学活动的性质特殊,它并非地为教师单一灌输,学生直接汲取的过程,他是产生于学习过程,存在于学习过程的。这是一个十分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该过程中,并非单一个体,而是一个集合体。而研学正好是一个团队性活动,作为教师不能面面俱到每一个学生,更多的是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总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该阶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显现了。通过前期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团队中与同伴相互沟通,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本组的学习的成果,这种在潜移默化中所进行的教育过程无疑是我们教育者最期望达到的教育水平。【2】。
例如:在研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设计语文课题,比如谈一谈你对本次研学活动的感想,学生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思考,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好语言,表达自己对本次研学活动所带来的收货或是其他的总结,在该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因为课题的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才能更多的培养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通过不断思考总结,不断探讨发言,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师的不刻意而为之中完成了核心提升。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不是单一的学习过程,而是旅行与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融入语文文化背景,感受中华语言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将学习过程润物无声,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是课本知识的灌输,而是进入大环境,提升自己独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让学生在环境中会说会写会问,能够通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他人进行交流,具备独立于社会环境的能力,让语文素养与自身素养结合,培养出自己独特的人文气质,让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更上一个崭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