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芳
(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径心中学,广东 梅州 514021)
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科学技术介入课堂,以丰富的信息传达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套高质量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详实,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使教师“如虎添翼”、让学生“如鱼得水”。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把教材的知识点、事例制成电脑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注重时事材料与客观事例相结合,通过动画、图形、文字、声音的演示把真实的情景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获取新知。如:在讲述“共奏和谐乐章”时,可播放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的精彩视频,以及回放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视频。这些令人兴奋激动的视频,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对中国女排及航天员肃然起敬,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此,我们需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实践要求,使他们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
例如,在学习 “法律在我们身边”内容时,要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了解法治的进程,使他们感受到法律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尊崇法律,学会依法办事,努力成为法制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一教程中,可播放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和“习近平讲反腐原声 要求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视频,并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运用模拟表演型、故事型、漫画型等多种方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巧妙运用教材事例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激情,达到启发他们思考、质疑、创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青春的证明”时,让学生观看尼克胡哲的励志视频,可使学生明白:我们要自强,不向命运低头,自信、自强使自己的青春无悔。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时开展讨论、争辩,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做方向性引导,就容易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学习思维形成的氛围。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小别离》的相关视频短片,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讨论:朵朵与父母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冲突?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刺探隐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反对兴趣爱好)。这时需要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帮助学生感受父母大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功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从而有效突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各种要素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组合成多媒体教学课程。
例如在教学“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内容时,“树立法律信仰”是教学难点,目的就是要达到使学生产生法律至上的信奉和坚守。突破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观看时下关注度较高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视频片段,同时作启发式提问: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怎样树立法律信仰……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认同法律是树立法律信仰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传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法律观念和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告诫学生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概而言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教学中的语言讲解跟多媒体的音、形、画等听觉、视觉和想象结合起来,达到教学中的全方位传授、全方位感知和全方位接纳,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