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红
(山西省中阳县城南小学,山西 中阳 0334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针对小学生自身特点和教育要求而开展的一门以实践为主,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方面目的的课程。该课程与简单的户外活动或者玩耍不同,它不仅要让学生去“玩”,还要求学生将学到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是一种以学生知识、生活和经验为主要核心的课程。该课程往往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课外活动,它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如何很好地,多方位地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对学生和教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来说,活动进行缺乏科学性和实际教育意义,没有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小学里,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及其简单的小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一些幼儿类的游戏,这些游戏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它缺乏教育意义,也不能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也就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活动”,但并没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的和教育目标,这种活动是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学校会设置一些“广、大、深”的活动,比如设置一个“白色污染的调查和研究”任务,组织小学生们上山下乡的到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这种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大上”,很有实际教育意义,也能锻炼学生们,但其实这种主题往往都是“假、大、空”。试想,一个小学生而已,哪来这么丰富深厚的知识背景去支撑他们完成这么深度的一项调查研究?这种活动对小学生们来说过难了,并没有切实考虑到他们的本身情况就胡乱开展一些看上去对他们很有用、很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时间长了便会引起学生们的厌倦,失去了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显然不符合课程设置最初的目标要求和教育意义。
其中最无奈的情况是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搬”到教室里,直接在班里开个班会就完事了,这是最荒唐也是最无意义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应该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到户外活动,引导学生们发现新现象,引发新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索解答,才能开展心智,完善自我。而现在老师仅仅通过开班会,动动嘴皮子给学生们灌输一系列填鸭式教育就算结束了,那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什么意义?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早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教育价值。
那么学校该设置什么样的活动,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呢?首先,一个好的活动设计是要基于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本校小学生普遍的特点,或者逐班考虑和分年龄阶段进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着手,本着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水平的教育目的出发,结合学生本阶段学习的课程知识以及适当地延伸课外知识来设置实践活动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动脑筋,激起他们对事物现象的求知欲望,并引导他们通过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答疑惑,从而进一步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他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也更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们德、智、体、美各方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实践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它是通过一种新方式、新途径来全方位地培养小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它能够将实际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课本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小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所学知识地运用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教育意义。而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要从活动内容下手,学校要针对本校的教学情况结合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活动课程的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丰富的课程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