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四川省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行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行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感体验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社会化、规范化和生活化路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引领作用,并通过德育课程课实践教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在所有的学科科目中,自然渗透于小学的各门学科教学中,比如说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我的好习惯”、“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24字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然地融入在章节中,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关注的重难点,怎样给一年级的孩子讲明白,我也做了一些思考,从备课上也做了一些设计。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结合单元主题,整体设计。
我是分单元主题式学习的,在单元备课中,在教案设计上,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一个个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逐步提高认识,比如在《我的好习惯》单元,在第一课时《我们爱整洁》中,一年级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中还需要培养,一年级的学生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小手小脸感觉都是脏脏的,老师一直强调整洁卫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整洁,更不知道整洁实际上不只是个人卫生习惯问题,还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年级的孩子的“文明”习惯很多都不是自主自发主动完成的,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课堂小活动,从中渗透“文明”这个概念:
比如在《我们爱整洁》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在教学目标上,我设计的是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2、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而教学的重难点,我定位在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采用符合学生当下状态的日常生活琐事作为索引,用“同学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很多事情已不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了。能告诉大家,你每天起床后都做了些什么吗?(穿衣、扣扣子、穿鞋、系带子……)”这样自然的代入,在这个活动中自然涉及到“文明”的故事,把这个概念渗透到活动中去。在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候,我在引导学生讨论的用语上比较注重,用“还有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课堂上强调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再比如在《我爱我家》这个单元中,由于现实情况,现在的孩子基本是二胎情况,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主题教育下,增加一个延伸课文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大家”和“小家”之间的关系,“爱国”也是爱家,有“大家”才有“小家”,特别是我们在中国这个重视家庭氛围的传统习俗浸润下,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构建这一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继承优良传统,也是很重要的。
在探索中,我也有迷茫也有困惑,我们的小学德育课程是自然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缺乏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和提炼,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学科没有专职的老师,是兼职教师,这都不利于“以德育人”系统的整体推进。课程意识淡薄,专业知识跟不上,有些教师认为课程就是课本,课程就是照本宣科,意识不转变,课程就不会有真的生命在灵动,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每一门课程也有自己丰富的内涵,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也就认可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如何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弘扬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将是我一直探索的区域。
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些学科课程,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清善恶标准,普及法治的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成长必须的法制常识和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丰富的教育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