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河南省工业学校,河南 郑州 450011)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他将人生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个社会心理期,中职生处于心理社会期的第五个时期。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人格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1]。这个时期个体所面临的发展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和“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中职生正是处在不能对自我进行有效统合而导致“角色混乱”的危机中。
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一方面感觉自己已经长大,需要有跟成人一样的平等权和自由权;另一方面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又特别渴望可信任的成年人能及时出现并提供帮助。矛盾中的他们会用用抽烟、喝酒、谈恋爱的方式夸张地显示着自己的“成熟”和“自由”,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又希望距离自己最近的成年人--班主任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关心。
中职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于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一旦感觉到跟他互动的人有不尊重的言行,往往会采取比较激烈的防御行为,甚至不惜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然而他们在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和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些学生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渴望被尊重是人格自立的必然,不懂得尊重他人则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两者的矛盾性是青少年心理的客观存在[1]。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有长期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和指责的经历,这样的经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会全面否定自己,无法客观评价自己,找不到自我价值感。但又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当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的时候,现实中的他们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逃到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可以折射出家庭的不同状态:动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他背后常常有一对暴力的父母;那些自卑的孩子,常常是被家长羞辱、打骂着长大的;那些自以为是不懂感恩的孩子,是父母从小的过分溺爱的结果……各种家庭教育的问题造就了今天的问题孩子,孩子只是家庭问题的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也不为过。
中职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中的失败者。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唯成绩论让很多学生潜在的能力被忽视或抹杀。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多因成绩不好被父母、老师批评、否定,被同龄的同学所排斥。这样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常常采用偏差行为来回应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冷眼和不接纳,用暴力和网络建立自己的自信。
因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量大且复杂,中职生年龄偏小,认知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在面对网络上面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加以辨别,也无人可以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于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被网上的信息所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到他们的生命轨迹。
心理绘画分析是心理绘画疗法中最早形成的技术,它利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投射原理,用绘画的方式进入个体的潜意识,使潜意识的信息具象化,并对图画进行解读和分析,从中了解被试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常规的技术手段[3]。我在接手班主任后首先对全部同学分别进行了树、人和房树人的测试。从中看到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给班主任工作也指明了方向。对于需要单独辅导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团体成员不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同质性伙伴,在得到小组成员的接纳和援助的同时也学习给予团体其他成员同样的援助。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启发,从而影响成员行为的改变[2],利用团体辅导可以更快达成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目标。
在团体建立之初,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尽快熟悉、增加班级凝聚力的主题。在团体相对稳定的时候,设计情绪、压力、自我成长等主题,通过活动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在这样一路走来的学生相互之间会变得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
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关注的原理,对于班级里积极正向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减少对负面行为的关注。中职生对权威的关注和认可需求强烈,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正好满足了他们被肯定被关注的需要。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自律性大大提高,违规行为也同步减少,师生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心理学中著名的晕轮效应则是班主任的大忌。班级管理中公平非常重要,如果班主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犯错的学生,势必引起他的敌对情绪,从而破坏师生关系,从而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班级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温暖、包容、懂得尊重并接纳学生的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教育中身教远重于言传,一个善于学习、乐于成长的班主任,常常会自我找到更好师生互动模式,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成长,从而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