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梁村学区,河北 邢台 0543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培养。小学生通过经典诵读,不仅语文知识面扩展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文学素养也得以提高。
学校在阅读阶段目标中,分学段多次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自我感知,从而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此外,让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儒道经典,阅读大量古今名著,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增强知识储备,为他们的认识发展形成积淀,从而建立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们的文化气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培养语言能力的实质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诵读就是培养语言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语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诵读经典,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由领悟到感悟的过程。
首先是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国学经典词语生僻,晦涩难懂。比如:“入则孝,出则悌”,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讲解国学经典的含义,学生不会主动去查字典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算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学生也不一定能够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选择的读物都是外国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希腊童话故事,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哪吒闹海》等,很少有学生去读国学经典,甚至一些学生对国学常识闻所未闻,国学经典的光芒被童话故事掩盖了。
此外在小学教学楼中经常可以看到张贴的宣传标语中以外国的名人名言为主,很少看到有在教室张贴国学经典的,诵读国学经典缺乏特定的环境。
古诗词是国学经典中的一小部分,在小学教材中也只有仅有的十多首唐诗宋词,学生学习的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文。学生没有办法从语文课堂中接触到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所以教师在提起国学经典,并且要求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学生就会有附加任务的压力与疲倦感。而学校又没有设置国学经典考试项目,学生就会选择投机取巧,能偷懒的时候就偷懒。
只有培养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才可以让学生对将经典诵读融入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更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措施来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开展人物模仿,让学生自己作为古代的经典人物来诵读文章诗词,从而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同时,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时刻激励学生,大大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些经典诗词改编成的歌曲让学生学习。实际上,具有韵律的经典文学比书本上呆板的文字更具吸引力。只有学生对经典诵读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实施将经典诵读融入于传统教学的方式。
诵读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个体活动,个体体验性是经典诵读的突出特点。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结合点,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的能动作用。经由形象体验升华为精神体验后,深入进行主动建构,从而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还具有较强的净化性,在诵读过程中,经典诗文外在的节奏和形式之美,内在的情感和意境之美,都能够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和精神的净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展开想象与联想,享受诗文中的超脱境界,获得思想情操的陶冶。同时经典诵读还具有建构性,是增加语文积累、建构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经典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元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广泛地接触大量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手段,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去接近经典文化,感悟经典文化。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诵读表现、诵读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通过表彰优秀激励后进促进学生形成争相诵读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将学生和家长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对于自己和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家长通过对于学生的评价,充分发挥监督和鼓励作用,形成家园共育的有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教育功能。
经典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各个学段的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从外部感知经典到内化经典、升华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完善小学生的于都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