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国家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移居老人(简称“移老”)不再只是关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而是转向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移老”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盈,关乎他们对移居城市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关乎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应主动承担起社会使命,充分满足“移老”的精神需求。
和很多沿海城市一样,秦皇岛凭借滨海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八方老年人来此养老定居。这些城市外来客——“移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随子搬迁型,即儿女来秦皇岛发展、就业、定居,父母投奔儿女,这部分老人所占“移老”比重最大;二是“二次创业”型,即退休前后,受聘或独自到秦皇岛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业”,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他们多是“有本事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独自定居型,即儿女在外地或国外工作,父母选择到一个理想的海滨旅游城市定居养老。
体量大:来秦皇岛旅游,人们会发现这里的旅游地产常年兴旺。从山海关金丝河口到昌黎县滦河口,162.7公里的沿海地带,几乎布满了旅游地产。据了解,近年来,旅游地产的热度持续走高,外来人口的购买力不可小觑,随之而来的众多“移老”,成了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层次高:秦皇岛“移老”群体普遍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大多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在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来到他们所向往的“第二故乡”,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找寻他们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
孤独症:在新移居的城市生活,“移老”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孤独。儿女有事业,“移老”们整天待在家里面面相觑,没有亲戚走动,没有老同学、老战友、老街坊往来,其孤独感可想而知。
“移老”的精神需求包括社会交往需求、文化娱乐需求、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多数“移老”来到秦皇岛之后,都经历过两个心理时期:蜜月期和忧郁期。所谓蜜月期,是指在移居之初,多数老年人都是看中了秦皇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怀着对海边养老生活的无限憧憬,“移老”的心中充满了甜蜜感和新鲜感。到了忧郁期,这些“移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面朝大海的诗意生活逐渐令他们感到百无聊赖,随之而来的是莫大的忧郁感,加上远离熟悉的朋友和亲人,脱离了以往熟悉的生活圈,孤独和寂寞感开始弥漫,整天闷闷不乐。此时的他们担心被社会边缘化,迫切希望重新回归社会,维持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机会与他人接触,在组织或集体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多数“移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都希望在新的人生阶段,抛开家庭束缚,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发展兴趣,发挥特长,陶冶情操,重走青春路,圆自己儿时的梦。在这一点上,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移老”放飞梦想的空间和舞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对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家对于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的高度重视有助于“移老”增强信心,在新的居住环境中实现老有所乐的人生目标。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流动人员。随着中国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加入流动大军。2015年全国流动老人总量已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其中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养老的流动老人占25.4%,这些“移老”就年龄而言,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教育需求较为明显。针对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也提出了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为“移老”教育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之天性。“移老”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这种需求有增无减。都希望在个性自由的前提下做到老有所为,依靠一生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智慧,服务社会,发挥“余热”,提升自我价值。
老年教育虽然属于教育范畴,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还具有“精神养老”的功能属性。老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属。老年教育不仅要创设老年人学习的平台,还要为精神文化养老提供前沿阵地,让老年人怡情养性,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思想的更新。从长远角度来看,老年教育的精神养老功能,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老年教育应主动承担起精神养老的社会使命。
目前,秦皇岛正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滨海康养度假区,这是源自当地资源优势的全新城市定位。所谓康养,即是身与心全面健康的养老模式,除发展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产业集群外,精神养老的健康养老理念及模式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当地的老年教育应抓住“康养”发展机遇,助力秦皇岛成为健康城市、美丽幸福的代名词,积极开发具有秦皇岛特色的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群体优势,尤其要鼓励“移老”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不仅能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更能根据个人条件特点,通过各类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会与他人,实现其自身价值,这也是当前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要义之一。
老人安关乎国运,惠及子孙,老年人的健康心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移居人口众多的秦皇岛而言,“移老”除了可能面临的退休之变、衰老之悲、空巢之哀和死亡之惧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孤独、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更加凸显。基于当地“移老”普遍居住在城区的事实现状,当地的老年教育有必要积极探索社区老年教育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将“移老”的心理需求纳入社区关注的范围。可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及时邀约常住本社区的“移老”前来听讲,引导其走出家门,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本地同龄朋友。在此基础上,还可针对“移老”心理特点和需求,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法律普及等相关服务,增强“移老”的城市归属感。
就社会网络而言,“移老”脱离了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发心理、情绪和身体等一系列问题。和谐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是保障、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重建社会网络,是“移老”首要面对和急需扭转的人生格局。打破僵局,其他一系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秦皇岛的老年教育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文化、宣传活动,增加适合“移老”的特色活动,帮助“移老”充分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可能地使他们消除陌生感,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搭建平台,在社区开展“移老”与本地邻居的交流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参与度,使“移老”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
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理应承担起精神养老的社会使命,充分满足“移老”的精神需求。着眼人类社会,办好老年教育,让每一位长者能在晚年焕发出绚丽光彩,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助力城市的文明建设,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