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年大学 余元钱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从精严的格律到独特的诗家语,从典故的源流探索到技艺的鉴赏和运用,教师如果没有广深的知识,透彻的理解与熟练掌握,想要教好学员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治学,使自己逐渐博古通今。唯有如此,才能“使学员亲而近之,爱而敬之,喜而慕之,不舍而求之”(学员汪启光语)。
从教26 年来,尤其是在厦门这15 年,笔者特别注重教学与治学并举。执教之余,借鉴古人“劝学三余”,学习《古文观止》《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历代诗话》(上、下)及其续编(上、中、下),王力《汉语诗律学》,于海洲《诗赋词曲读写例话》(上、下)等数十种古今诗文名著,不断充实、扩展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各种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同时,我还将治学成果,撰成《用典十法》《略论如何提高当代诗词创作水平》等数百篇诗词专论,并于2017 年结集出版近70 万字的《未名论丛》(上、下),用于课外指导学员学写诗词。可以说,正是教学与治学并举,才使自己十多年的诗词教学生涯,有越来越焕发生机之势。
教师与学员,是诗词教学得以建立的两个须臾不可分离之实体。教师是主导,在教材选择、教程设置、教法实施到教学方向的指引等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2013 年起,笔者总结20 年的教学实践,在自编《格律诗启蒙》(一版、二版)和《诗词启蒙与学作选评》基础上,增订完善一套新教材——《诗词曲格律启蒙与创作技艺》(上、下),今年已进行第四次印刷。教师自编完善教材,这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极为关键。但这一切,都必须以学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是以学员为本,十多年来我尽心指导学员学习、创作,先后帮助厦门老年大学28 位老年学员出版了诗词集并为每卷写序。以学员为本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从2006 年起,我主编、出版专为学员发表诗作的季刊《鹭江吟草》,迄今已出版74 期。此外,我还指导学员参加各种诗联竞赛并推荐学员作品在各种刊物发表。总之,教在课堂中,功夫更在课堂外。
老年学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家年龄不尽相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需求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新老兼顾、高低互济。或从浅处入门,或从高处着眼,要胸有成竹,调配有方,使初学者能窥见门径,使老学员能温故而知新。各有收获,共同提高。比如,讲授格律诗押韵、平仄、对仗三要素乃新学员或学习程度较低者所需求;而诗体的辨别及其写作要诀,则是老学员或水平较高者所必需。因此,教学上必须做到高低互济,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至于批改作业,更要针对不同对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的须径改,明其所失;有的半改,引而不发;有的指疵,让其自纠;有的指误,让其重试。施方于参差,运法于互异。各以所需,切中肯綮,则近悦远来。
随着学员队伍不断更新壮大,教师的一张口、一只手、一双眼,显得力有不逮,尤其是批改作业,经常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为此,我想出两招:一是确立助教,培养“小先生”。即在班中发现学习尖子,让其充当教师的助手。近几年,每班都确定一两名助教,或让其辅导新进学员,或让其准备一些课外资讯。二是设立“玉成群”,成员七八人,任务是帮助教师初改学员习作。教师在初改基础上,再最后审改确定,使众多习作或不出现硬伤(低级错误);或得以提高,由入门而登堂入室。
这两招,既解除了教师的日常繁务,又使这些助教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砥砺,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诗词水平。甚至有的学员在充当几年助教后,正式成为了诗词教师,可见此种做法是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