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红
(辽宁省抚顺市章党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辽宁 抚顺 113007)
在艺术的殿堂里,艺术作品内容广泛,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各异,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写实的、有超现实的.....但是无论怎样,民族的东西始终是艺术的灵魂,是国家的骄傲,因此美术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美术作品的再现性、直观性,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无疑在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需要美术。
因此二者相辅相成。我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能更加方便地利用美术课堂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加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其更加具体,更加常规化地在教学中实践。
(一)在美术课堂中,利用教材资源领悟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对中国书法、中国结、皮影、篆刻印章、四大发明、中华织绣、年画、剪纸等等,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要有大概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教学中,对教材中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图片等及时融入传统教育。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教材安排的都是家居装饰、社区居住环境、中国古代园林欣赏等内容,这些基本都和建筑有关系。因此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我引出了“中国园林风”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中国园林风”为主题进行一系列创作。
(二)在美术课堂中,增设固定环节——“走进中国-名家、名画赏析”栏目,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常规化。例如我在每节课前安排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走进中国-名家、名画赏析》栏目,每节课找一名学生交流,感受中国艺术家们的艺术情怀,同时也创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氛围。
(三)在美术课堂中,根据课程内容拓展美术知识面,有机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我讲八年上册第一课《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时,我通过让学欣赏《朝元仙仗图卷》这幅画,体会线的疏密、虚实变化,画面充满了节奏与韵律感,以此来诠释线条是美术创作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此时正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好时机,于是我又引入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作品,进一步感受国画线条的魅力,并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在美术课堂中,根据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画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领学生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时,我就联系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共同欣赏。这种诗、书、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使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美术课也可以让学生再创造,可以创作绘画,也可以创作诗歌、散文等,灵活掌握,不要拘泥于非得进行绘画创作,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在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爱国思想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活、艺术美的感受,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对美术作品题材和背景的分析,增强爱国意识。如欣赏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狼牙山五壮士》这幅油画时,可让学生自主讨论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现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国恨家仇。这样长期在课堂中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情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强化爱国思想。
(六)开拓学生眼界,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关注生活中出现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事物,比如“中国结”以造型生动优美、色彩搭配和谐,得到大家的喜爱。又如“剪纸”—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镂空艺术。
(七)积极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二课活动。如开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兴趣小组,陶艺、国画、书法、篆刻、茶艺、剪纸、堂活动。
(一)初中美术课程设置标准为每周一节,一节40-45分钟。我每周每班上一节美术课,学生刚刚上来学习热情,下课铃就响了。学生上的不过瘾,我教得也意犹未尽。美术教育有他自身的专业特点,是时候该改一改了,怎样更合理地安排课时。或者利用其他方式补充课时安排的不合理性。
(二)初中课程设置比较紧张,又有中考紧跟其后,因此有的家长、老师压力比较大,不重视美育教育,只知道抓成绩,导致学生美术用具不带,美术课堂效果不好,阻碍了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教育环境下教出来的学生不懂怎样做人,只知道死读书,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是无趣、无聊之人。因此教育机制必须改革,学生不能成为这样恶性循环中的牺牲者。
总结:综上所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美术课堂中,更应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