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桑墟初级中学 章安明
初中是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的最初阶段,也是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图来讲述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已不符合新时代的课程目标要求。针对这个问题,现阶段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利用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新课程中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里消除对未知事物的拒绝心理。然后教师可先利用简易物理实验显示出的物理现象和趣味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气流上旋转的乒乓球、被铁尺牢牢吸引住的碎纸片等。通过这些简易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提示语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被放大,进而转变为外在踊跃的学习状态。
如在“声的特点”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告诉学生先玩一个游戏,大部分学生都会趣味盎然、踊跃参加。然后教师再拿出7个里面盛放不同水位的玻璃杯子,用木棒敲出儿歌“小老虎”的拍子,并让学生去猜,学生既好奇又兴奋,会积极地给出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样的水杯为什么会敲出不同的声音,以及声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等。教师上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从教学内容上讲,物理相对其他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小到凝固结晶,大到气候变化,其学习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在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和实验相关的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计算研究,得出答案后教师再帮学生梳理整个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困生相互搭配,使学生在同一组内能互相分工、互换角色,最终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成功的做出实验后,还要让不同实验组的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实践经验。教师组织学生实验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并提高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这无疑会使实验获得极大成功,但在另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也限制了学生自由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对学生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标和一些实验注意事项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从分析、计算、设计再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电路的串联与并联”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单独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并简单用实验验证。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目标,让学生把两个电路连接在一起进行实验,必要时可给学生一些提示语。学生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规划和调整,使学生加深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正确、完整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比对两次实验流程,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完成实验,在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物理可以探索自然奥秘,研究生活中的物像变化以及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能把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使学生提升感知力和科学素养,能以更敏锐的目光去认识这个世界。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一些物理概念有着错误的理解,如在浮力方面,学生认为重的东西总是沉在水底,轻的物品容易漂浮在水面,在结晶学里,学生不理解水结冰后为什么体积会变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更要采取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情来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反而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学生来说,适当的理论教学加上大量的实验探究始终是提高其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可加大实验课程,并尝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