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园华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实验学校,江西 南昌 331700)
美感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的部分首先需要社会的广大认可和教育界的重视。在当今新课标的明文规定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美学教育在语文作文领域愈显锋芒,因此,本人根据相关实践对试析初中作文中的美感教育展开研究,紧随热点和时代趋势,就新课改下的美感教育、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于美育板块出现的问题以及初中作文美育的改进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试析。
当今教育在新课改的敦促下不断朝着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其革新和建设的道路上,一定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学生真正的思想解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书中,国家教委颁发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据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观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放大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内在和外在的完整个性。不难看出,写作需要一个思想自由的空间来使学生的心神、思想、情感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得以表达,如果自由的空间这一前提都无法提供,那么真正的写作美也不复存在。新课改后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人为本”,人的精神是理应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与美感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彼此形成完美的纽扣。与此同时,初中是青少年发展身心以及思想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会对美的基本认知初步形成,但缺乏更深层次审美和构造美的指引。如果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趁热打铁,抓紧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在讲解基本写作知识的同时,重视思想情感的流露,学生个性的培养,以美育这一新角度切入传统写作课堂,那么也不为是一种发展学生审美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一种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一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便已闪烁着人文主义和理性思想,踏上了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探索的征程,而在8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国家,也开始了对对话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摸索。纵观上世纪各国对于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的光芒。教育者逐渐将作文的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的转变,倡导学生思维发展,形散而神不散。
在当下的传统作文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国内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锤炼的形势下,美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入相对困难。在思想层面上,教师刻板教学,任务式填塞作文模板,学生思维僵化,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作文模式,作文学习在初中阶段近乎“一潭死水”;在教学系统上,由于初中正处于思维发散期,需要教育者对其作文体系有合适的思想引导,但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有明显模板化、应试化的趋势,忽略美学教育的进步性。
推进当今教育界对美育的重视,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于美育的深入理解。培养美育意识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教育者把其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位,也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学生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引,主动去接受美育教育,适当放松对应试模板的依赖。
老师在指引学生写“春天”这一话题时,便潜心提问:“大家对春天的印象首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春天好不好?”这时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说春天这个话题很老套,有说春天就是万物复苏,老师便拿出周作人写的《北平的春天》[2]为例,说道:“大作家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作家,就是因为他总能从细微的,与众不同的角度观察春天的美,作文可以说是一门运用非言语语言书写美的艺术。你写春天难道仅仅只是写春天的迹象吗?同学们,我们这是在写春天的美呀。”这时便有同学答道:“那我们在人的身体和心灵上也可以看到春天!请问老师,这篇作文是不是文体不限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由此可见,美感教育虽是困难重重,但因其固有的人文属性势必会得以学生和老师思想上的支撑,整个环节真情流露,顺其自然,也是美感教育优越性的所在。
对美的追求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当代教育虽不主动提及美感教育,但潜移默化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其影响。但现在根据新课标的明文规定,美感教育需要一个开阔的学术环境和实践平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无疑是其最好的“培养皿”,是美感教育普及推广的最好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