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重庆市涪陵区第十九中学校,重庆 408000)
引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进行思想碰撞。毕竟数学知识想对灵活,知识间的互通性也高,所以需要学生的思维灵活,且对知识的了解度高,运用能力强。传统教学中,教师知识单纯的讲知识,然后利用题海战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所以学生的成绩不高反降。所以需要教师通过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打开心扉,真正的爱上数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在进办公室前都要做足心理准备,更别提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了,出了校门更是避老师如蛇蝎,根本不敢上前去打招呼。但是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近况和学习需求,而互动的目的就是改善师生关系,让师生能够沟通顺畅,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和教师分享交流。教师想要缓和和学生的关系,就应该在互动中拉进和学生的距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放下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发现教师和蔼可亲的一面,从而乐于和教师敞开心扉,乐于将真实想法告知教师,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第一个想到教师【1】。
例如在《概率》中,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去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也通过互动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关于概率最简单的实验就是抛硬币,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抛硬币,让学生经过探索验证概率。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照,硬币正反的出现概率并不是50%,而是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概率越接近50%。因为实验与课本内容有出入,所以学生会向教师提出疑问。因为学生抛硬币的力度手法不同,所以弧度就有所差异,而且普通硬币是反面重,所以就出现了偏差。经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互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放大,与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然后教师进行解惑。毕竟初中数学考验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普通的生搬硬套已经过时了【2】。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的进行探讨和思考,才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过想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多项式的教学中,因为这是个全新的知识,学生很难一上来就对多项式进行分类。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从多项式的概念入手,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多项式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自己对多项式的看法说出来。有学生说“多项式的题目很长”,也有学生说“多项式的组成很复杂”,因为学生们对课程了解的不深,全靠思考和想象,所以这些答案中有对有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有了,同样勾起了学生对于多项式的好奇心。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多项式有了简单的认知,加上之前的探讨,学生对多项式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互动,学生在玩乐中掌握了知识,还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数学虽然属于理科,但是解答方式是有很多种的,所以需要学生拓宽知识面,也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在初中数学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最好方式就是怕你学生们进行思想撞击。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所以想到的解法也不一样,当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的时候,就产生了互动。听着其他人的想法,跟着他的思路去解题,从而学会取长补短,得到最好的解答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就是小组讨论,因为小组内的学生水平不一,所以在探讨题目的时候成绩好的学生能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帮助。
例如,一个班的学生分为成绩好的,成绩中等的,成绩差的三类。成绩差的学生大多都是班里的捣乱分子,有时候会扰乱课堂,所以教师需要让这些成绩差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倒不是说让成绩差的和其他人一样全部掌握知识。而且跟随课堂气氛进行思考,把自己能掌握的知识吃透。在小组讨论中,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进行讨论,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从讨论中得到启发。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问的看法会更透彻,思维也会更加的灵活。
总结:互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通过互动,教师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对症下药”。而且互动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利用互动,善于运用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