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佐明
(荣县玉章高级中学校,四川 自贡 643100)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学生在通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教育目标和数学层次。所以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这种形态下中常用的学生认知的方式和特点,教学效果,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四类,并且依次阐释和分析对比,得出探讨的结论,希望达到探讨的初衷和目的。
首先在探讨这类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明晰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三个问题。第一,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即可以将其物化为一个传播模式,声源或发声处来自教师,传播途径是人耳,接收声音信号的一端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信息的传递不一定是即时性的,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第二,这类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取到知识信息。即某些理论性的知识,需要背诵和记忆的知识,主要依赖于这样的教学方式。第三,教师一般通过口头上对教学语言的表述或传达,或者录音式、音频等多媒体播放,来传递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话的语气、音量中所包含的态度和情绪,对学生一般会造成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接收信息产生影响。所以在这类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上,虽然便于教师传递初中数学的数学理论性知识、数学视野的开阔方面的信息,但是不利于教师对初中数学的方法与技能层面的指导与实践。
按照三要素的回答,可以简单把这类教学方法阐述清楚。第一,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或者参与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感官,完成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直接地接触和体验活动,来接触到活动中核心的教学信息,让学生有体验的过程和经历。第二,这类教学方法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记忆深刻地复制或学习这种经验,即“做中学”的思想。第三,教师一般要提前建构情景,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两难问题,或者直接带领学生走入问题或场景,来达到让学生作为参与者直接体验的目的。这类方法好处在于,学生能够积累经验地应对问题,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凭借经历,触类旁通地举一反三。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即在学生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本人的人身安全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参与意愿需要教师人为调动,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学生直接体验的经历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也有可能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教学事件,打扰正常的教学进程。
初中数学中很多章节,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学生在掌握了知识和方法之后,对解题过程和方法的熟悉和锻炼,才能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保证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和方法掌握。对于这类数学课堂的知识讲授,教师就可以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学习时间更多地分配在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检验上,不仅能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接触和见识到广泛的数学题目和考核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地解答题目,锻炼解题技巧。教师在这类课堂上要做好的就是学生的监督工作,以及在学生做好题目以后的检验和讲解工作。对于一个章节内的数学题目,教师可以分门别类地搜集数学题目,根据难度和解题方式的多样性将其划分好题目的分层和梯度,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意义的数学题目。比较典型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和作业法,这也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常用的教学手段。
这类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观念,和其中隐含的教学思想,和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即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个时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言简意赅地直指问题核心;探究问题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两方面能力:研究和讨论。研究,是一个数学家必备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技能,也反映了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讨论,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期间数学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帮助,才能更加全面和整体地考虑和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个冲刺阶段,更多地依赖于学生个体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数学学习中,这个章节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生在解答题目的同时也是对这个问题情境的思考。发现问题,即学生要找出应该设哪些物体为未知数,才方便后续的计算;分析问题,即学生是否能理清逻辑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去替代所题中出现的数据,并且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解决问题,即解出含未知数的方程式,并且根据题意检验最后结果,做出合适的筛选。这类教学方法的主要代表为发现法和探究法,一般用于初中阶段较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
按照本篇分类的教学方法中,还存在着“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只不过因为本篇探讨的是这些教学方法运用于初中教学,而欣赏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常用于艺术类、哲学类的教学活动中,所以不再赘述。按照本篇提及的四种类别的教学方法的划分,基本上已经囊括了中小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也已经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方法进行阐述了。教师群体可以根据这些阐述,和自身所处的实际课堂情况做好对比工作,观察是否存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完善自身的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虽然本篇文章只是片面地截取了中小学的部分常用教学方法,来进行的阐述和分析,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同类别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共通之处,存在借鉴作用。教师也要积极完善相同类别的教学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搜集不同类别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好分类和整理工作,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加全面,所描述的教学问题也能更加丰富,有益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借鉴。这仅仅只是笔者我一个人的看法,希望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