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文化四重性

2019-01-13 10:23:12袁泽友
藏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神坛神性哲学家

袁泽友

猪,史称豕、彘。根据公母大小等情状,又有豣 (jiān)、 豮 (fén)、豝 (bā)、豭 (jiā)、豕厄(è)、豕娄(lóu)、豕宗(zòng)等复杂称谓,大约唐宋时期还有“乌鬼”“乌金”“黑面郎”等“江湖名号”。

上可居庙堂之高,下可作“东坡肥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种动物像猪一样具有如此复杂的身世,因而具有多重的文化属性。猪年了,让我们捋一捋猪的这些文化特质,权当是对猪的尊重。

神性的猪。这里的神性,不是那个好不容易赶上十二生肖“末班车”的猪仙,而是指人类文明初萌的神话时代,猪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曾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神,供奉于神坛之上,被认为是财富的赐予者、人类族群得以生生不息的护佑者,甚至被尊为北斗星神。

所以从8000多年前兴隆洼文化的猪崇拜、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猪、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再到商周的青铜礼器等,无不延续着猪的传奇。在古希腊文明中,猪也享有较高的位置,希腊青铜文化的“母神”就是一个大母猪的形象。即使今天,在东北的满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中,猪仍然作为一种神灵,被画在一些装饰物上。

人性的猪,则是指跌下神坛走向世俗的猪。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西游记》中的八戒了。虽然八戒有从仙到妖、历经人间历练又位列仙班的浮沉身世,但它实质上代表的是一个贪财好色、好吃懒做、自私自利、庸碌无为的人。

再看十二生肖的猪故事,与其在说一头励志的猪,不如在说人间那些养尊处优的子弟们的懒惰与蠢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走进世俗的猪更多的是替人背上了“蠢、懒”的黑锅。倒是在西方文化中,猪则变成了聪明勇敢且充满正义的诸多版本的“佩奇”。

动物性的猪。猪们或许已经忘却,早在被人类驯化之前,野猪一族曾经以勇猛而著称,在洪荒时代与虎豹财狼平分秋色,一度成为区域霸主。而它们赖以雄霸一方的,一方面是它锋利刚强的獠牙,另一方面是强大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这就是猪为何成为人类最主要肉食来源的原因。

在华夏大地,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养猪。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猪成了六畜之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杜甫曾用诗歌描绘了唐朝时期的养猪盛景,这不正是现代中国农村熟悉的景象吗?

哲理的猪。今天,当人们再次审视猪时,恐怕最关注的只有它的食物属性和娱乐属性了,殊不知,当我们以猪来喻讽人之蠢愚时,可曾想过在西方哲学史上,猪却是智慧的象征。话说古希腊哲学家皮罗和人们一起渡海,同船的还有一头猪。行至中途忽然风高浪急,人人惊惧,而皮罗却若无其事,他指着正若无其事地进食的猪说,聪明的人就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就不会心生恐惧。

皮罗的“不动心”大抵与道家的“无为”、释家的“菩提本无树”相当,所以又产生了英国哲学家约翰·弥尔顿著名的哲学追问:你愿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个快乐的猪?由此,产生了“苏格拉底和猪谁更幸福”的著名哲学争论。

猪类恐怕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卷入哲学家们旷日持久的学术纷争,至今仍有学者乐此不疲。但可笑的是一些学术投机者在借此哲学话题高谈国人的“幸福观”时,竟抬出一系列科研数据来证明人脑比猪脑智慧,由此得出猪不懂幸福、人人都应该当苏格拉底的结论。

一个有趣的哲学话题,就这样被荒谬化了。

猜你喜欢
神坛神性哲学家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山花(2022年5期)2022-05-12 21:24:35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8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38
春·遇见
醒狮国学(2018年4期)2018-08-04 08:54:20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 01:02:23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长江丛刊(2016年19期)2016-11-26 14:24:31
走下神坛还是加固神坛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