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贵州省博赴“王的盛宴”

2019-03-02 03:07:04
藏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盛宴面罩

◎展览现场

本刊讯(记者 胡蕊)近日,《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巡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的展品以西南地区商周至西汉时期青铜器为主,展出文物共217件(套)。展览汇集了西南博物馆联盟八个博物馆及西南地区数家文博单位的珍品和精品。西南博物馆联盟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

青铜器作为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和物化形式,西南夷地区的情况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西南夷地区大约在商周时间开始逐步进入青铜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西南夷地区形成了五个生长在大河支流小生态中的青铜文化群,分别是:滇池区域青铜文化、滇西北青铜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安宁河青铜文化、盐源盆地青铜文化。西南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支流,从20世纪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独特面貌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三星堆遗址中的重要遗物之一,它反映了古蜀青铜文化以及古人对神灵的崇拜。此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铜头像面容消瘦,粗眉,立眼,直鼻,阔口,戴金面罩上沿至眉梢,整体造型较为夸张,神情威严凝重,体现出神秘而庄严的美学风格。

罍(léi)是战国时期流行于蜀地的青铜容器,罍不仅是酒器,也是“不得以与人”(即不能随便给人)的礼器。此件铜罍出土于彭州竹瓦街窖藏,盖顶残,侈口束颈,圆肩,圈足外撇。器耳作兽首状。盖面饰牛纹,眼、耳、口、鼻、足、尾等细节刻画逼真,体格健壮有力。肩、腹、圈足等部位均以云雷纹为底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饰,此铜罍上兽面纹面部巨大夸张,装饰性极强。巴蜀地区所出青铜礼器具有明显的楚式风格,此件铜罍却是典型的中原商周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原与蜀地文化、物质方面的密切交流。

铜釜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炊器和容器,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这种器物。此件饰虎铜釜出土于赫章可乐,个头较大,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器型与巴蜀地区铜釜器型接近。敛口折沿,鼓腹、圜底。肩腹部对称饰一对圆雕立虎,颈部饰一条项圈,项圈上饰贝纹,虎尾上扬卷曲,身体消瘦矫健。铜釜器壁外布满烟痕,可见铜釜不仅作为赫章可乐乙类墓中套头、足的葬具在使用,也是死者生前作为炊具的实用生活器。

贮贝器是云南地区青铜文化最有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器物,它的艺术价值,是国内独树一帜的。此件贮贝器出土地于晋宁石寨山墓地,由两鼓叠铸而成,为叠鼓形贮贝器。上鼓圆雕卧鹿,下鼓圆雕卧牛。器盖上铸立体狩猎场面,场面内的主角为一通体鎏金的滇族武士,似为地位较高的主人。贮贝器人物、动物形象雕琢细腻、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一种跟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地域文化。

“王的盛宴”从特定角度展示西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汇集了西南各家博物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典藏重器,再现了西南地区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历史进程,是一场见证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盛宴。

“王的盛宴”巡展第一站于2018年9月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贵州省博物馆是巡展第二站,展期为2019年1月至5月。

◎ 猎场面铜贮贝器(云南省博物馆藏)

◎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盛宴面罩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理想面罩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死亡』盛宴
跟踪导练(四)6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16
奢华的盛宴(第五站)
盛宴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