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依罕古丽·艾力
(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中学,新疆 阿克陶 845555)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社会教育与思想教育、行为引导的综合化的教育形式, 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厚重持久, 综合全面, 可以称之为人的发展的根本性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采用科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一些鲜明实例,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这样德育方能落到实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一些大道理有效地融于实际,加深学生对相关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既能丰富整个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又能在具体生活中使学生树立高尚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确的世界观。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支持者, 平等交流者, 倾听反馈者, 共同促进者, 示范引领者, 而不是刻板的道德说教,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秉持“关爱为首, 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 尊重与严格要求, 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牢牢树立“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学习榜样。
每一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特点在于要“求真务实”, 求真是指学生的内心一定要真正的认可、理解、信奉,所学习的规则与理念,不是“口中频频称道, 内心腹诽不已”的内外有别状态。务实则是指不仅内心认可道德与法治的各项要求, 行为上也与之保持一致, 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相应的规定、规范与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革新, 改变以往的口头说教和简单的行为奖惩, 将思想交流、情感交流、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元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 实现多元的立体教育。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中的一大弊端,常常表现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的形式、 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对于中学生,只具备道德认知还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学环节或者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与思考中,对美丑善恶产生内在的情感冲突,自觉排斥丑陋行为,接近和赞赏美好的事物。如在教授“孝敬父母”一课时时候,如果只是枯燥的进行说教,学生不仅不会对孝敬产生自我体验,可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于是,老师就以小男孩为妈妈端水洗脚的视频来切入,选择“二十四孝”中几个典型图解和近几年出现的深受感动的孝子故事,动之以情,学生就会在内心中产生巨大的情感认同反响,在心灵的震撼中自觉认同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天经地义的事。学习《生命之间》一课,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感悟人类破坏自然的现状,老师引用视频播放的直观影响来讲解。人类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乱砍滥伐,导致一些动植物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给学生以视觉的震撼,心灵的激荡,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决心与态度的生成。
教育需要师生关系的融洽,老师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多为学生着想。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学说话,学表扬,学鼓励性评价,使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和尊重。评价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表现,多说一些小而具体的评价语言,使表扬与鼓励实实在在。让学生处处体会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时时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护。在老师的关注下学生的行为会越来越规范。教育需要慢功夫,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当学生们用掌声迎接老师进教室时,当孩子们课间与老师谈话时,让《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自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生活处处皆教育,身边处处有规则。《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视课内学习与生活行为的统一,使学生懂道德,明法治,以身作则地生活、学习与工作。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虚心学习,主动参与,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从内心里认同老师的说教。使学生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分析善与恶,提高自觉性。
《道德与法治》课型多样,内容丰富。要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适量的课题训练,可以说,信息技术帮助老师解决了大问题。老师选择好相关信息,拷进优盘,一个移动的教育资料就建立起来了,老师根据课堂需要,添加或删减课题内容,做到为教所用,随心所欲,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制素养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探究中进步,在进步中探究。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不单单只停留在案例分析,故事讲解上,更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情景回归,情感升华,使学生参与到情景中,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基本知识与基本道理,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品德高尚,秉公守法,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