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以养体 静以养神

2019-01-13 06:57王延群
养生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养神运动量中老年人

◎王延群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平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人们不禁想问,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

据科学实验表明,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而关在动物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岁;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四五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作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指出:“动则谷气得消,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还说过一句传世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生理的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不少运动员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黄帝内经》要求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但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针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缺少运动,因为缺乏体力活动,器官组织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

因此,养生保健,对“静”与“动”应以相宜为准,不能截然只取其一,最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机结合才是上策。老年人若能做到这一点,健康而高寿是可期的。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有人根据自己多年的保健经验,总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长寿需要静养”的保健养生心得。从养生角度看,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才是真正科学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指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意思是说,若能保持形神的统一协调,就可健康长寿。

健身在动 动以养体

“动”即运动,“体”即身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医学十分重视运动锻炼对身体的有益作用,古代名医华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自创了“五禽戏”,通过模仿多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中医学认为,运动可通畅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有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运动有益健康,但不能无限制地运动,更不能蛮干。中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运动要适度。主要是指运动量要合理。运动量过小,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运动量过大,则身体难于耐受,甚至会给身体造成损伤。运动量的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因人而异,以运动后感到身轻气缓、心悦神清、无明显疲乏感、没有因运动而导致或加重身体不适为宜。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确定适合自身的运动量。

2.运动要适当。主要是指运动方式要合适恰当。有的人把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做了这样的比喻:青少年如猴,上蹿下跳;青壮年如马,疾速奔驰;中老年如龟,稳缓多静。这种比喻对中老年人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也有所启示——中老年人应选择那些徐缓、安全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抖空竹、打乒乓球等。对那些速度快、爆发力强的项目则不宜选择,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其如此。

3.运动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通络、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提高内脏的代偿能力。我们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均存在“用进废退”的现象,中医学认为“久卧伤气”,有的人长期不运动,偶尔参加一次运动,虽然时间不长、运动量不大,却很快就感到胸闷、心慌、气喘,这是由于长期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储备不足的表现。一个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在上述情况下则会表现得神态自若、气息调匀。

健心在静 静以养神

“静”即平静、清净,“神”在这里即是指人的情绪、情志或情感的变化。中医学十分重视人的情志与机体功能的密切关系,当人的情感变化过于突然、强烈、持久时,就会影响机体各脏腑的功能,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当今,临床上一些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其发生、发展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因此,中老年人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坚持运动锻炼的同时也应重视修身养性,静以养神。

静养神气的作用亦是多方面的:一是促进精神内守,充分发挥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减少人体精、气、神的消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明代医学家万全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1.平静养神。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历经了风雨磨难、成功与失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认知世界、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应逐渐提高。对待事物变化的心态应渐趋平静,对一些小事情应多理解宽容,对一些大事则应冷静从容,中老年人的情感变化不宜再像疾风骤雨、惊涛骇浪那样大起大落。

2.清净养神。《黄帝内经》中在谈到人的养生时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强调以清静无为、少欲淡定的思想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中老年人对待权力、地位、金钱,不要盲目攀比;对待社会的各种现象,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主流、看发展,不要整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待子女,要面对现实,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要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有内心清静,才能做到情绪平静。“恬淡虚无”并非无欲无求,而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积极乐观、合理客观的计划,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心身健康的体现。

3.安静养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老年人的处所,应尽量远离那些喧扰不宁的环境,这样有益于心境的清净和平静,可起到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作用。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健康人在吵闹杂乱的环境里停留l小时,其心率会加快,血压会升高,情绪会变得烦躁。古代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即是一个让人悠然自得的理想世界。当然,当今社会并不鼓励也没有必要去住在深山老林里。“心远地自偏”,倘能在居所中读读书、下下棋、弹弹琴、听听音乐、练习练习书法,也有助于心神的安静。

4.静功养神。《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静心养生方法。“呼吸精气”就是静功中的“调息”,“独立守神”就是静功中的“打坐”。这一养生法要求在调息、打坐时一定不要使心神胡思乱想。如果在习练静功时心躁神烦,那么调息、打坐只是自欺欺人,不能起到养生静心的作用。如能做好静功,则必有清静心神、使之内守的效用。实质上,静功有练意和练气两大目的功用,是传统静坐、吐纳、服气等法的综合运用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养神运动量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养神”刍议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形神在我
中老年人健康的四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