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杂说

2019-01-13 06:57潘春华
养生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明目本草苦味

◎潘春华

苦瓜,葫芦科一年生草本,叶掌状深裂,淡绿色,花黄色,果纺棰或圆筒状。果实内含有苦瓜苷,因具有一种特殊的苦味而得名,在瓜果蔬菜中有“苦味之冠”称谓。苦瓜其貌不扬,淡绿色的表皮上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如癞蛤蟆一般,因此俗称“癞葡萄”“锦荔枝”。

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食之奇苦的瓜,却碧翠透明,金玉美质,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是瓜类蔬菜中含维生素C最高的一种,在蔬菜中仅次于辣椒,是餐桌上的佳肴。苦瓜又兼具药用价值,是治病良药,被誉为“药蔬之王”。青苦瓜可去热解毒,明目清心,降糖降脂;熟苦瓜可以养血滋肝,润脾补肾。《滇南本草》言其“苦,寒,平”,能“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生生编》称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说它“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本草纲目·苦瓜》称其有“益气壮阳”的功效。苦瓜是南方人爱食的菜肴,湖南人尤甚,夏天,几乎家家饭桌上常见这种带苦味的菜。凉拌苦瓜、清炒苦瓜、苦瓜肉丝汤、苦瓜炒肉片、苦瓜煎蛋、苦瓜酿肉……让人大快朵颐。

苦瓜原产于何地?《本草纲目》中说:据费信的《星槎胜览》所记苏门答腊的一种瓜,“疑此即苦瓜也”;《辞海》亦说“原产印度尼西亚”。这两种说法都似有误,李时珍在“苦瓜”条目中,标出在《救荒本草》已有苦瓜的记载。《救荒本草》的作者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吴德铎在《苦瓜》一文中考证说:“这书指出,苦瓜(锦荔枝)是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荒年的救荒植物,《救荒草本》这书的最大特色,是不少内容来自作者的直接经验,既然朱橚已经指出苦瓜可以用来救荒,永乐、宣德年间始由郑和传来之说不攻自破。”那么,苦瓜当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了。

苦瓜从不择地,落地而生;它吸收土地上的水分和养分,以己之躯,为人之餐,解人之难,取人之悦,享有“德誉”;同时与别的食物同炒同煮,苦味独揽而不传给它物。正如清代的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广东番禺人)著写的《广东新语》中,对苦瓜的评价极为中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其性属火,以寒为体,以热为用,其皮其籽皆益人,又有君子之功。”所以誉之为“君子菜”。

清代有一位著名画家石涛,他是明皇室后裔,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凡和尚都有法号,石涛的法号即是“苦瓜”。他写过一本《苦瓜和尚话语录》,共分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在中国画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苦瓜和尚在南京曾做过长干寺住持,后来归隐扬州,以卖画为生。据说他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在案头朝拜。苦瓜,在他心中俨然是一座禅寺,他逃于禅而隐于画,浪迹天涯,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他画中有着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着淡淡的苦涩味。

写过《饮啄闲话》的作家沈嘉禄专门写了一篇《苦瓜的真味》,他在尝过“苦瓜炒肉丝”这道菜后,赞赏不已,“挟了一筷尝尝,苦!果然名不虚传,但匆匆咽下后却觉得有一丝甜意回上来,并令两颊生出不少津液,十分爽快。于是忍不住又挟了一筷细细咀嚼,方体会到苦瓜的用心:以苦味消暑祛湿,却不忘留下清甜的回味。”

苦瓜的真味是苦的。只有心中有甜,只有以食之如饴的心态对待、品尝人生之苦,才能从中感受化苦为甜的人生意蕴。

猜你喜欢
明目本草苦味
明目养胃食荠菜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清心明目上清丸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针灸配合明目汤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之所以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