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9-01-13 06:01:33翟向坤
魅力中国 2019年4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院校

翟向坤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2015 年 5 月,随着央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的播出,工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人才园地中的百花齐放。我们有陈景润、屠呦呦,亦需要“大国工匠”。2016 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未来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今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责任所在。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了重要平台,缄默知识具有的特质又与“工匠精神”的养成机制相契合。正是由于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大意义,笔者萌发了在此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想法。目的在于真正唤起各方面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并籍此将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期发挥缄默知识力量,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

一、缄默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分析

国务院连续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 “快车道”。随之,与其关系紧密的“工匠精神”被再次发掘和提倡,但是反思当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项目组发现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失。

(一)价值取向技术化,忽略“工匠精神”的文化性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造成校园文化中实用主义盛行,功利性色彩浓厚。同时,其在人才培养上过于考虑旅游企业的当下需求,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认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是靠专业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从而更多地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排斥个体的情感、意志与态度等隐性知识被忽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旅游职业技能的执着追求和坚守,缺乏对职业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二)教学偏重知识灌输,忽略“工匠精神”的默会性

受理性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影响,人们往往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的学科知识,因此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将培养“工匠精神”简单等同于增加德育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于是大张旗鼓地开设了“工匠精神”教育课,然而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随意性太大,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考核评价采用书面笔试的形式,这完全忽略了“工匠精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性特点,对促进学生人格提升远远不够。学生因没有必要的感性经验支撑,对所学知识食而不化,更谈不上从外显的“匠人”到内隐的“匠心”的文化凝练。

(三)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忽略“工匠精神”的情境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加大了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但实习实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大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与应用理论知识,学生并未因此而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的相关缄默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被要求到旅游企业参加不少于 3 个月的顶岗实习,但由于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很多学生被安排到非技术性的工作岗位,没有真正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很难体验到“工匠精神”的魅力。

(四)师生关系趋于冷淡,忽略“工匠精神”的随机性

“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然而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教授。尽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扩展到邮件、微信和 QQ 等社交平台,但这些沟通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沟通情感和行为,缺乏现实的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的缺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感情冷淡,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及发展策略

(一)缄默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为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路径主体,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1.政府:重视和倡导“工匠精神”

市场经济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

2.社会: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旅游企业一线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3.高职院校: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做法,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发挥贴近学生和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打造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主阵地。通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二是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正确职业观纳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当中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旅游实习、实践教育中去。旅游职业精神通常需要通过实习、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结合时,学生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4.旅游企业:成为“工匠精神”的维护者

精益求精、旅游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旅游企业一个最具体、最基本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只有把旅游者者摆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市场并逐步盈利;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服务做到极致,吸引并留住旅游者,实现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体现旅游企业存在的价值。

5.学生:要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只有每一位学生将精益求精、专注持续的职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才能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真正落地生花。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育“工匠精神”,除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等显性知识之外,还应不断激发学生自觉感知和收获缄默知识。

1.营造匠心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渗透

缄默知识获得的前提是将学习者置于与学习对象有关的具体境脉中,使学习者的存在与对象的境脉融为一体。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在专业中营造出一种从容淡泊、永不放弃、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通过倡导引导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敬畏、职业自豪。一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呈现出来,还可以建立匠心文化展览室,选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担任讲解员,促使工匠精神入耳入心入脑;二是将旅游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三是定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讲座,邀请“导游大师”、“金牌导游”等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将“工匠精神”与导游大赛等职业技能竞赛紧密结合起开,在比赛的程序、规则及内容中融入弘扬“工匠精神”的情节,调动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2.强化实习实践体验:“工匠精神”的内化

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实践之中并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在感受体验中习得,因此,实习实践体验是“工匠精神”内化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实习实践体验,才能够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认识到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而养成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品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高度重视实习实践体验:一是要加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不断推进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加强实习实训室的“7S”管理,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效率意识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二是合理安排理论与实习实践的顺序,要改变以往先安排理论课教学后进实践教学的做法,应当以未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入学后先到实践中去感知体验,待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还要保证后续的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交替进;三是创新实习实践的实施方式,积极推进实习实践项目化,把“工匠精神”的学习与体悟分解细化成若干实习实践项目,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切身实习实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四是优化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上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关注他们职业素养提升的效果;评价方法上以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实现“以评促培”。

3.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传承

从缄默知识的获得机制来看,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这个轨迹发展的过程就是缄默知识不断获得的过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要接受企业检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佘作。校企合作为职业素养的强化提供了又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合。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育“工匠精神”,应当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积极与旅游企业达成“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模式,为旅游专业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创造条件。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感受言传身教,才能逐渐从知道、接受到内化成自觉的意识,进而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形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的培养既要重视显性知识,更要挖掘缄默知识。由于缄默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强大 “实力”,往往成为我们追求真理路上的“脚前明灯”,同时也常常因为其突出的内隐性,而被我们所忽略。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工匠精神”尤其要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通过营造适合缄默知识“生长”的学习氛围,采用利于缄默知识“生发”的学习方式,必将不断激发师生双方创造缄默知识的灵感与热情,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