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玲 潘春发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固村小学,江西 赣州 342815)
引言: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是每个学生在任何的学习阶段都要学习的,而且对其他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语文因为其自身的人文性、思想性,不免有些枯燥,这会增加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文章内容上的困难。如果采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情”,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理解到文章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还能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了,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教学方法。它既符合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新理念,又能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语文的能力。曾有一项心理实验调查的结果指出,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94%来源于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占88%,听觉占12%。由此可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还是要放在抓住学生的眼球上。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那个少数民族有泼水节吗?”和“你们想知道泼水节是怎样过的吗?”这两个问题【1】。由于在大部分的学生的生活中是没有“泼水节”这个节日的,所以很多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又好奇。此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关于“泼水节”的视频片段用投影仪放给学生看,将充满民族特色的“泼水节”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师留一些让学生查找关于“泼水节”的其他传说或者风俗。
教师采用一些可以能够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产生激烈的冲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接触,充分感受情景再现,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在传统的教学的影响下,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师生间的位置因而被错放,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不高涨,从而降低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很重要,而情景问答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2】。
情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下的问题与学生之间形成问答模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夏秋冬哪一个是大雁南飞的季节吗?生:是秋天。师:没错,大雁南飞的季节是秋天。那秋天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生1:会落叶。生2:天气会变冷,农民伯伯会收庄稼。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老师很想看看你们眼中不一样的秋天,你们可以画出属于你自己的秋天吗。由于小学生的天真活泼的特性,当听到可以画画的消息,让本就沉浸在刚才的问答中的他们更加激动起来,从而营造了充满火热的课堂氛围。
教师通过连贯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中收获知识。这通过样和谐的情景问答方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缓解,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开展一次教学小剧场,让学生自己把课文的情景创造出来,加深其对课文的印象,便于理解。
就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里,角色丰富,包括晏子、楚王、使者、楚王身边的人以及旁白。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分配应该是组成员自己决定,教师不宜插手,以此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简单的定位。在学生表演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待学生表演结束后对其人物角色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然后让每组学生之间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人物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扮演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故事整体背景中,让学生不再只能理解文章表面肤浅的内容,而是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总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出独具特色的情景,与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共鸣,丰富了情感体验。
总结:简而言之,情景教学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找准定位,掌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利用色彩绚丽的图影、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等在最大程度上再现文章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师生关系,丰富课堂效果,以便于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让学生确立正确地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