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二小学,江西 赣州 342800)
思维导图是由一个关键词引发的发散性思维和简单概括;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现普遍于中小学使用此方法,而高校也逐渐推行。而在其他领域,思维导图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满堂灌输顾名思义一节课堂下来一直输送知识,这种方式属于单方面传输。教学是双方的,教与学绝不是单方面的满堂灌输。而今许多学校也仍旧保留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小学语文课程使文史科目,多偏重理论知识【1】。这本就繁冗的学习任务,在传统授课方式的衬托下,使学生的心态显得尤为消极。其次传统授课方式是造成出现学生“高分低能”一状况出现的愿意之一。小学语文一直是学生的必修科目,学生除了能熟知课堂知识以外,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它最初的作用是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多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思维拓展。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1.小学语文课堂引入思维导图的做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课堂创新,是以图像表示知识,从简化繁。许多学生未接触过思维导图,作为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彻底吃透思维导图的运用,然后再把方法用于课堂。例如学习《女娲补天》,教师可提前分发纸张和彩笔,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在灌输“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时,可加入自己的创新,以此增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一种做法,是多媒体与思维导图的结合。在《七颗钻石》中,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视频,鼓励同学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以此为关键词,开始描绘思维导图。可从最简单的树状图开始,一旦学生产生兴趣,便可继续深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归纳,思维导图的绘制加深了知识的记忆。
第二种做法,是课本剧与思维导图的结合。例如在讲授《亡羊补牢》时,教师可提前分组并且让各小组准备3-5分钟的课本剧与绘制思维导图。课前教师花五分钟导入课堂内容后,把主权交给学生。学生轮流讲解组内的思维导图,并以小组形式上演课本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会交流与合作。课本剧与思维导图的结合,能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而其自身在准备思维导图时,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本剧则是锦上添花,以表演展现课本中的人物性格,使表演者对所表演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所表演事件都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合作与欢乐的氛围下无形中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高达百分之九十,真正实现课堂创新的核心——双向教学。
第三种做法,是辩论赛与思维导图的结合。能说会道是文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这一点恰好和思维导图模式结合。思维导图是由一个关键词触发的一张知识大网,例如《龟兔赛跑》中兔子一角便贯穿全文,教师可设置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启辩论赛。而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参与辩论赛,指出学生的知识漏洞。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深入了解《龟兔赛跑》的内容,并且多人合作、交流的同时互相吸取知识。在辩论的时候学生聚精会神反驳对方观点时,能锻炼反应能力。辩论时各方提出的观点也将会被互相吸纳,知识双向作用。
思维导图固然是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弊端【2】。思维导图最通俗的模式是关联图。由一个关键词引发的关联词,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空洞树形结构。它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让你直观事情发展、人物历程,一张图就是一个或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学生此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思维导图就是所有学习内容,便不再深入。例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和兔子,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只把有关于这件事的过程、背景一一罗列,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但是书本的是非观很容易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绘制完思维导图后,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去内化知识。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作为创新课堂的方式,是利大于弊的。教师应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学习的支架,有针对性开展思维导图模式。学生则应把在思维导图中得到的知识内化运用,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