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珊
(龙南县第四中学,江西 赣州 3417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施行和深入,现如今的教育行业更加重视语文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良好结合,可以说感性表达和理性认知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历史性进步,意义重大。片面注重感性情感把握而忽略理性知识教学会阻碍语文学习的高效性和深刻性,但片面注重理性知识教学而忽略感性情感把握又将会使得语文教学失去该有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的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有效融合。
感性和理性是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情感范畴。感性的情感范畴非常广泛和复杂,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候的印象和感觉,同时也是人们在认知事物事物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理性因素的总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性往往指学生以及教师对语言、文字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感觉、想象和直觉,感性的特点在于自发性以及情绪性,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与感性对应的理性是在一定规则下运用已有认知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推导的过程和能力,它既是一种认知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理性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逻辑认知和辩证思维,学生能够够通过文字的表象意思深入到文字的内涵意义,从而不断探寻知识的本质以及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换而言之,理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严谨务实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不断精进和提高。感性与理性其实是独立存在却又密不可分的两种学习状态,两者之间共同作用和影响,从而不断构建人主观精神属性和客观世界认知的完成内容[1]。
大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学是感性的,但是在这个感性的过程中也并不应当缺失理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理性进行有效的培植,从而找到理性与感性的课堂教学平衡点,进而在二者相互张开和吸引的过程中良好作用,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学生不光能看到作者的丰富个人情感,还能够看到作者对于人生、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从古至今,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哲理折服读者,所以,要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必须要通过感性的情感体验和理性的知识认知来实现。正所谓发乎情,至乎理,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角色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的体验,从而再通过对文字的理性把握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教学经验显示,初中学生在情感迸发的阶段正是他们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准确的抓住教学引导时机,完成学生思想的升华。只有当感性情感和理性认知进行良好的写作,学生才能够在感性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性思想认知的深入,从而不断发掘文章背后的内涵本质,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断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对于语文科目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语文知识的引领作用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感与知识整合的重视程度,即在学生的感性教学中加强理性的培植。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注重感性培养的过程中忽视语文知识的深入分析,实际上,感性语感培养与理性知识认知并不相违背,甚至还可以相得益彰。语文知识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虽然不能够让学生直接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能够在语感的强化方面祈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在逻辑、文本等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加强对语言和文字的准确感知能力。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语言语感体验会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体会和认同感,从而使其积极的进行个体的语文知识的储存和个性化转换,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2]。
问题教学法一直都是各个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感性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进行语文课程的良好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次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课文文本知识的理解首先是通过感性的想象进行深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山的那边具体有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可能回答:有工厂,有污染等等。感性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想象到山那边众多美好的事物,如大海,但理性的认知会让学生们想象到山的那边可能会有大海也可能会有严重污染。这就在感性和理性中有效的契合了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在向往美好事物的同时也需要看清不好的东西,从而不断进行努力,让不好的东西变成美好的东西。如此,通过在感性中提出问题,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看清本质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努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感性与理性的良好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认知、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提高各方面综合素养,从而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