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乐东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小学,重庆 404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组成环节,对于学生德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甚至出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明显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和指导作用。
由于和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不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德育教育课程,因此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更注重对学生的智育教育,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过分关注数学、语文学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只是副科,没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想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必然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主科的学习上,对其他学科造成了忽视,造成课堂教学秩序也存在明显混乱问题。
在传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会将自己作为教学中心,认为学生只要乖乖接受知识就好,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会给学生带来较强的压迫感,学生难以实现对注意力的集中,和教师之间沟通必然会存在较大问题,这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由于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因此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不让学生打乱自己的教学节奏,会对学生的提问权利进行限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并不能准确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实现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不仅会对学生参与性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教师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融合学习技巧的指导,开展小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对师生关系进行优化,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此种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潜力,还能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学习体验。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的限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舞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更强的归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
比如,在进行《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这一课程进行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到较强的陌生性,因为与其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对陶器和瓷器进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陶器制作过程和工艺手段,在视频中要适当融合中国陶器成就,引导学生理解陶器在世界文化历史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陶器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用火烧?在远古时代,如果没有陶器和瓷器,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教师可以对陶器的用途设计相关游戏,这样小学生在游戏参与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陶器的精美,同时还将由衷感叹前人的创造力。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水平小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提升优等生的学习效率,照顾到后进生的能力差异,对于学生在课堂中上收获更大的成就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新课改的提出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对师生互动问题进行重新分析,通过教师对教学关系的调整,和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教学和互动的实效性,在此种基础上,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才能得到显著发展和提升。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创设更为轻松和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获取更大的乐趣,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实现对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生活化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师更需要发挥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起到明显提升作用,同时还能转变小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这对于学生理解课程重要性也将起到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挖掘,将原本抽象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规范化处理,通过对相关疑问的设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情感体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服务性作用。
综上所述,在全新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过程中,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节奏进行调整,实现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优化。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