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王娇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江苏 常州 213000)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和连接,是学生心理发展过渡期和转折期。此两个阶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如果两个阶段的过渡衔接不好,会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表现出精力不集中,主动能力差,且缺少自理能力,学生之间交往较差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受到打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像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书包上学,活动时间延长,每天布置作业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的机构,其特点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特点则以老师口头传授为主,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必要的考试制度。这样骤然变化,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
这是幼儿园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而且中午有午睡时间,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教学时间长,生活节奏紧张,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孩子初上小学,骤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觉得很不适应。
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学习能力并非特指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法与技巧。想让幼儿拥有学习能力,首先得让幼儿对学习具有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幼儿园阶段可通过游戏、亲手操作,激发、维持幼儿的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为小学的学习做好良好的铺垫。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当从良好的生活习惯抓起,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里事事有人照顾,但进入小学后幼儿就得独立生活。因此需要家同联合,尽量让幼儿处理力所能及的生活问题,如从小班开始,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其次得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给予幼儿仔细倾听并用完整语言加以表达的机会。最后,还要重视幼儿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
学校和家庭是幼小衔接教育主要的实施场所,教师和家长是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才能把握儿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衔接策略。
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经验,以及幼小衔接的正确观念。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沙龙,为家长答疑解惑。幼小衔接的教育不是简单的1+1教育,更不是单纯的识字教育。幼小衔接应是一个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过程。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