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策略举隅

2019-01-13 05:45:16李国梅
魅力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礼仪中华中职

李国梅

(四川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一、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文化为主体,中国约五千年历史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形式层面:包括古诗、古文、古建筑(如故宫、长城等),乐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历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2.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儒家成了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概括地表现为:团结互助,有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追求真理,有勇于奉献的精神;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有爱国主义精神;知行合一,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特点层面: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将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在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之后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造福人类,价值永恒。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18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其核心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课的育人功能将日益凸显,语文教学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更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中职学生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多为 “留守少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的成长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大都属于应试教育失败者,或学习困难者,或家庭困难者,普遍存在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找个工作的想法,他们只重视专业课,比较轻视语数外这些文化课。他们不懂:社会需要的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而是“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职院校的教育应以德育作为首要位置。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马戴一生漂泊无依,游历辽远,经过了祖国的山川水原,无论是南游的洞庭水光,还是塞北的大漠山色,诗人皆以朴素而圆融的手法描绘出祖国山川的不同特色,在描绘景物中多使用清新典雅的意象,运用白描手法,使得诗歌呈现出一派典雅、清奇之美。

三、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策略举隅

(一)诵读经典

《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需“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由此可见,在学校,尤其是教学方面,又特别是语文教学,“经典诵读”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实施这一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教材,适当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必另起炉灶,只需立足课堂,在教材里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例如,教学“古今七律第一首”——杜甫的《登高》,通过诵读、赏析、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在杜甫身上,看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然后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联想杜甫的其它诗篇,如《蜀相》、《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无不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正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些诗篇中铿锵有力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诗人为解救人民的苦难而甘愿牺牲自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入木三分。千百年来,被人传诵,不绝如缕。因此,通过杜甫诗篇的学习,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仁爱的传统美德。

又如,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重点诵读刻画母亲形象的那些细节描写,体会生动传神的表达出母亲的舐犊之情;同时,也要感受文中表现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那些语言。然后,学习同题散文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与老舍的《我的母亲》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归结。然后延伸类似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李密的《陈情表》等,这些诗文均体现了“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光大。

2.扩大经典作品范围,增加学生诵读量。根据《汉典》对“经典”的释义:“制作美善,可以流传久远,成为后世模范”。根据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推荐与该专业相关的一些经典作品,或者经典句段,让学生课后去诵读。譬如,美术专业书法、国画中涉及到的经典句、段、篇;音乐专业中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民族戏剧等涉及的歌词;旅游管理专业茶艺、酒文化等涉及的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建工、会电、计算机等专业,可以诵读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名句,如体现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尊老爱幼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鼓励学生自强不息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守诚信的名句:“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使一天一句,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写作、口语交际水平,也能传承并发扬传统美德。

3.大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这项活动,各个专业均可参与。在传统文化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个专场“诵经典”活动或者比赛;或者把“诵读经典”作为一个节目穿插其中。可以个人、团体、全班的形式参加比赛活动或节目表演。平时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学生参加诵读节目表演或者诵读比赛的时候,也要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前往参加。他们一旦获得成功,就会对诵读经典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诵读更多的经典作品。

笔者任教中职语文的时候,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由于课堂上我就比较注重诵读,以身示范,自己要么以诵读的形式进入课堂教学;要么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课文的精彩片段进行诵读;要么将整个诗篇进行诵读。学生对我的诵读已经有了好评,有学生说:“老师,我们最喜欢听你朗读了。”学生每当准备参加诵读活动,也常常找我辅导,获得的成绩也是相当喜人,——基本上是荣获前三名。

总之,在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人热衷过洋节的情况下,实施经典诵读,是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流失的一种补救,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青少年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净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礼仪。

荀子曰: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可见,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办事成功的必备要素,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从而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国泰民安。

课堂上学生有无礼仪,对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课堂上如果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旷课,听课的时候出现睡觉、聊天、玩手机等违规违纪现象,不仅违规违纪学生没有收获,还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中职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较差,课堂上出现这些不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了弘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教学中老师可视课堂纪律情况适当穿插讲讲“课堂礼仪”,或者组织“课堂礼仪”的主题班会,要求做到: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将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震动、静音,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缺课,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如果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课堂礼仪是学生礼仪的主要部分,规范的课堂礼仪,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传承我国传统美德,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欲让学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要给学生讲尊师礼仪、交谈礼仪、同学间礼仪、男女生交往礼仪、校园公共场所礼仪等。

演讲。可以利用每堂课的前三分钟,让学生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即兴演讲;或者轮流(一节课一人)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中职《语文》教材中编排了“演讲”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开演讲,要求每人必须参加,教师和学生代表给予评价打分,其分数可作为学生平时作业分数。本人教学中职语文的时候,就这样干过。当然,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之前,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演讲技巧指导。从全班人人参与演讲的活动中发现演讲优秀人才,让他们去参加更大组织的演讲比赛,获得成功感。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演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感悟传统美德的无限魅力,树立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的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吟咏法、写作法、浏览法、板报法等。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表演活动,如相声、小品、戏剧等;展览活动如书法展、作文展等。所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均贯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主线,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寓教于为,寓教于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我们既要“走自己的路”,也要抬头看“天空”。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礼仪中华中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礼仪第一礼
学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39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6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