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枝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教育局,山西 朔州 036900)
历史课程作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的知识文化进行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充分地认识社会的过往,珍惜今天的成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历史学科的范畴涉及到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奠基石。中学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着其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初中历史是人文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格、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本学期来,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著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中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要适应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用之才,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呢?历史课堂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课堂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加以运用,学生的掌握就不牢固,俗话说:光学不练,等于白干,不练就达不到巩固的目的。在课堂知识讲过后,紧接着就要出练习题,这样既能让教师了解学习的情况,又可以对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让教师更容易地控制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使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