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安徽新华学院通识教育部,安徽 合肥 230088)
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开始追求生活品质,显著对旅游、健身、信息等新型服务消费支出,同时国务院推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们健康生活水平。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传统,对于学生的运动需求发展滞后,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较少,缺乏学生特长性、主动性培养,对于培养人才模式单一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呼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从而对自身锻炼意识不断提高。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当前是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此情形下,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体育做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目前体育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组成以高级、中级、初级会员为体系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代替传统上课,训练时间灵活变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促使学生掌握更高的运动技能。因此,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成为未来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着眼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多方面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传统上课模式改变不大,学生在老师严格管理下进行学习,缺乏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引导,过多强调运动负荷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是教学施行者,在教学改革中承担探索和开拓先驱,但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学历水平与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学科专业知识老化且知识结构不合理,数量相对不足。
学生是体育教育主体因素之一,对学生体育意识、身体素质、锻炼情况等的了解,也能反应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存在危机。在体育课中的分散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除了完成教师硬性规定的任务外,许多学生站在场地边上休息观望尤其是女生。这与我们长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弊端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的基础设施。普通高校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和教育投资投入的制约,虽然己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和学生对体育教育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已很难适应“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的发展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应用型和学术性,培养现代技术的实施者。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几乎没有,结合公共体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改重中之重。
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实情况,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相结合,构建设计“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通过对模式创新前后的资料数据和评价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来分析“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和影响。对拓宽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以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根据教改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课上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俱乐部内部组织比赛和社区服务,接受体育产业创业课程培训和实践。以小组或者是团队为单位,自行去查阅资料学习,或是教师录制相关的视频、微课等网络资源,让学生自行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起讲解、答疑和点评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索创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践中,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业任务,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实现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三重培养。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提高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等各方面的能力。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服务中,锻炼自身组织、协调能力,自发学习知识技能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教学改革模式,积极组建教科研团队,针对改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科研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