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树平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广益中学在重庆的萌芽起点,究竟应从何时算起?杨芳龄成为校长后,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胜利者”,有了反思历史办学历史的机会,也有了重塑广益新形象的契机。然而,关于广益的办学历史,各种表述是有微妙差异的。
2016年4月21日,侯小勇《重庆现代足球的摇篮——广益中学》①称:
1890年罗贝特·陶维新受英国基督教公谊会派遣到达重庆,在都邮街建公谊会会堂传福音。1891年,在城内白龙池创建广益女校,不久停办,1892年2月15日,在大梁子(今渝中区新华路)九井开办广益男子学堂,这是当时重庆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陶维新是学校的负责人(又是华西协和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1894年迁校至下都邮街23号(今解放碑美美百货),由清廷川东道台批准,始称广益书院。1898年因朝廷禁用书院名称,改称广益学堂。
在此可见广益中学创办的几个时间节点:公谊会会堂(1890)——广益女校(1891)——广益男子学堂(1892)——广益书院(1894)——广益学堂(1898)。严格地说,1890年的会堂还不能算是办学,只是有一个公谊会聚会、礼拜,传播福音的地点而已。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公谊会的教会管理体制自从福克斯时代以来基本上未变。主要基层组织是月会,月会一般每月开会一次,负责信徒人事、财务、财产,并讨论信徒各人所提出或上级会议所交来的问题。”可以推知,此处的会堂,就是用来进行月会的重要场所,承担的是教会管理的功能,显然不是面向公众的教育建筑,其活动也不是教育行为。总之,此处的办学起点无论如何,不应早于1891年。
笔者注意到有关广益办学起点的其他说法:
1.1891年创广益书院,其说源自《重庆文化艺术志》,其云:“西方现代音乐传入重庆,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清光绪十七年(1891),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渝创办求精中学,英国公谊会同年在渝创办广益书院。”(重庆市文化局编《重庆文化艺术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4.)
2.1891年2月创广益女子学堂,其说源自韩子渝:“抗战时期的陪都,普通中学办得——广益中学。广益中学前身是英国公谊会的陶维新(人称“陶大先生”)于1891年2月建立的广益女子学堂。后来……成为陪都教育的一所名校。”(韩子渝编著《学界拾遗》,重庆出版社,2006:123.)
3.1894年创“广益书院”,其说源自叶语:“广益中学(以下简称广益)在重庆南岸黄桷垭文峰塔下,出黄桷垭场口西行几分钟,便可望见一座有点古老色彩的别致石门(现在仅保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可惜),门上刻有‘广益中学’及英语校名‘Friends’ High School’两行闪光的金字。这所学校由英国‘公谊会’(Friends’ Mission)于1894年创办,原名“广益书院”,后改中学。听说当时的校长是陶大先生(Mr·Davidson),20世纪20年代,杨芳龄留学英国回来接任校长,公谊会不再资助,遂称‘私立广益中学’。”(叶语《文峰塔之恋——广益中学生活忆旧》,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重庆文史资料 第37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3.)
4.1891年2月创“广益女子学堂”,其说源自南岸政协文史资料:“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2月,陶维新和邵舍尔在白龙池创建广益女子学堂,学生2 5人,1 3岁以下;但学校校舍窄小,不久停办。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陶维新又在大梁子离白龙池不远的九井,创建广益男子学校(Friends Boys School),于2月15日开学行课。广益男校推行西学,开设西文课程,为免费义学,有13岁至15岁学生30余人。”(《重庆市南岸区历史系列丛书》南岸区政协主编,开埠文化专辑:232.)
5.1894年创广益书院,其说源自杨芳龄:“前清光绪20年,即公元1894年,基督教公谊会(Society of Friends)或译为朋友会,本博爱平等自由之旨,及百年树人之愿,创立广益书院于重庆下都邮街。维因学制变更及来学者众,乃协商公谊会会众,将旧有计划改革扩充。幸荷赞同,惨淡经营,不遗余力。越数月,募资得数万元。于是购地120余亩于重庆南岸崇文里文峰塔侧。鸠工庀材,兴筑既竣,崇楼巍然,即今大校舍是也。落成后更名为广益中学。正式开办推陶维义为校长,于光绪30年,即公元1 904年正式开学,合计新旧学生共40余人。”(杨芳龄《私立重庆广益中学开办后经过情形》,见重庆市南岸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重庆市广益中学校,广益中学校校史研究会,《重庆南岸文史资料,第9辑,纪念广益中学校建校100周年专辑》,1993:14.)
6.1891年创广益中学,其说源自祝万安:“广益中学是1891年英国公谊会创建的一所教会学校,以前叫广益书院、广益学堂。1905年由城里迁来南岸文峰塔下,更名广益中学。1925年杨芳龄任校长后,才改为私立学校,但是仍旧带有教会学校的 传统和英式教育的色彩。”(祝万安著,岁月如流,我这八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0.)
7.1892年创广益男书院,其说源自杨光曦:“我的祖父杨培栋,字国屏,于1892年成为该男书院第一班的学生,祖母李玉容,字琼瑶在女书院上学。1898年广益书院改名为重 庆广益学堂。此后,学生逐年增加,校舍容纳不下,遂决定另外购地修建新校园,并在重庆南岸崇文里文峰塔侧购得土地一百二十亩。”②
7.1892年创广益中学,其说源自查尔斯.泰泽可:“男子中学【即广益中学】创建于一八九二年,它为华人社会服务已多积功德,它又是公谊会赖以加强其在华地位的契机。”(查尔斯.泰泽可《友朋自远方来》第26页)
8.1891年创广益女子学校,其说来自查尔斯.泰泽可:“1891年2月,他与卡洛琳.邵舍尔在城内大阳沟白龙池开办了广益女子学校,不久因校舍修建困难女校停办。同年,陶维新开始筹办广益男子学校。1892年(光绪十八年),陶维新在里.韦济恒协助下,在城内大梁子九井街创建了广益男子学校(Friends Boys School),于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七日)开学行课。”
9.1892年5月建立广益中学,其说来自英国公谊会图书馆高级助理Jennifer Milligan根据1891-1892年的年鉴和重庆公谊会的年鉴所知:“Leonard Wigham先生确实是在1892年到的重庆。我可以确定,重庆广益中学的建校时间是在1892年5月左右。”
10.1894年创建,其说来自蓝锡麟:“我任校长时学校还叫市五中,为校庆事查档案,查到杨芳龄老校长写的传记里,记载广益书院建校为清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校址在都邮街,学校建校时间就是以此认定的。同时在市图书馆查到向楚(杨沧白四大秘书之一)主编的《民国巴县志》,1924——35年教育部分,也得到证实。该县志较全,为直接材料,校友会会刊上杨伯庸讲的应是间接材料。”
综合以上说法,可以大致列表如下:
序号时间名称观点代表者1 1891广益书院重庆文化艺术志,祝万安2 1891.2广益女子学堂韩子渝,南岸政协文史资料,3 1894广益书院叶语,杨芳龄,蓝锡麟4 1892广益男书院杨光曦5 1892男子中学(广益中学)查尔斯.泰泽可6 1891.2广益女子学校查尔斯.泰泽可7 1892.5广益中学Jennifer Milligan
以上观点,时间有先后及精粗之别,大致来说,1891年主要是其女子学堂部分的建立时间;1892年是其转型为男子教育的时间。所谓的广益男书院,估计是一个对称,也就是对应于之前的女子学堂而新起的称呼;而称其男子中学,估计是今人因受到后来命名为广益中学的影响,误以为其开始之初就是办的中学。根据相关史实分析,其各名称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是,先有女子学堂,后有男书院,两者相加是为广义上的广益书院之整体,后因书院之称被朝廷禁止,故取名广益学堂,后改名广益中学。从历史描述的角度来看,名称不同,但是这些学校的办学者却都有其连续性,学校的学生和教学行为也有其连续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说法之间的微妙差异,有些是不难理解的。根据现在的常识可知,一个学校的建立必经谋划、审批、建校、招生、开学、行课等多个环节,如谈校史,是不是只从其开学典礼那天算起?显然不是的,因为在开学典礼之前,聘请师资,机关人员招纳等已经开始在学校(或其筹备组)的框架下运作。以此类推,对于当年的广益,尽管机构未必像现在这样全面而复杂,但是其建校非一朝一夕之功,所有的回忆者、参与者、见证者,即便都是写的所谓真实看法、真实历史,但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会导致其未必能以较为超脱的历史眼光看到其前后相继的历史整体,因此出现一些时间上的不同步是在所难免的。
当然,某些说法,如1894说,为什么能够得到很多人呼应呢?笔者有个大致猜测,是因为这一年,广益书院拿到了川东道台的批文,称广益书院。对于广益人而言,这相当于其虽然是教会学校,但是却得到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承认和审批;相比之前的“野生”状态,是不同的。至少从当年起,其在清末重庆地区的教育单位序列中的地位多少有所提升。而到了杨芳龄时代,为了国民党各方面统一之需,特别强调其办学之初就在地方政府长官的支持和宽容状态下得以成长和发展,故将其在1894年未得到川东道批准之前的办学史实进行有意无意的遮蔽。也许,芳龄先生之本意是为了向中国主流政治秩序表示自己掌管的这所学校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亲近与文化融合?但是无疑,这种对学校前史或萌芽史实的遮蔽,却无意间造成了后代校友为校庆寻找起点时产生的困惑与争论,估计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吧?
注释:
① http://mp.weixin.qq.com/s/TN1k7bVoh2TsUgvzW4oPIg
②成都杨曦光说:“杨国屏也在重庆广益中学任董事、校友会成员,他在成渝这两所学校都与杨姓校长共事,他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见:一对姊妹中学校 http://www.myhxf.org/documents/twosister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