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东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第六小学,河北 承德 068350)
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笔者根据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
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分数四则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如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85×99,计算时可分三步进行,1.求9个85是多少;2.求90个85是多少;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这样计算的依据,一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二是根据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学生若能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方法,计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能相应加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
(一)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口算能力。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们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学生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打数学扑克”“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二)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笔算能力。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教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简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简算能力。
计算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操作活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以至于我们这次五年级的考试中一道“求粉刷教室四周和屋顶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的题:“7×6+(7×4+6×4)×2”,竟出现了几种“解法”,可说是错误百出。其原因除学生对运算顺序和法则还未熟练掌握外,还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验算的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必须书写清楚规范,草稿纸上的竖式要书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订正的习惯
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同类型的错误。
(四)认真思考的习惯
要求学生选用合理简捷的计算方法,不断地巩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