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古今养生联

2019-01-13 03:13李艳鸣
保健医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寡欲淡泊养心

文/李艳鸣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今许多名人讲究养生之道,他们把自己养生的经验藏在对联中,被人们称之为养生联。这些养生联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现摘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有一副养生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之道。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殊不知读书是大脑的运动,大脑越用越灵活,还可延缓大脑衰老,延年益寿。在阿尔茨海默病多发的当下,这不失为预防的一剂良方。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萝卜青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吃清茶淡饭,饮天然茶水,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和当今强调饮食清淡,切忌大鱼大肉是一致的。

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这是对人生追求在高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就不会对荣辱得失大喜大悲,就不为他人世事满腹牢骚。张之洞说的“不饱”,就是说饮食要有节。“吃饭只吃八分饱”,这在长寿之乡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饮食原则,也是被医学和时间证明了的长寿秘诀。一个人若能保持心态平和,再以“不饱”祛病,福寿自然而来。

马寅初的养生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也是说人要有豁达的胸怀,乐观的心态。从中医角度讲,七情伤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过激,必然会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忧愁和烦恼使人心境灰暗,郁郁寡欢,长此以往必然有损健康。马寅初视荣辱为等闲,置得失为莞尔。面对厄运,他心性淡泊沉静、高逸超脱,最后活到100 岁。

著名经济学家、百岁寿星陈翰笙写过一副养生联:“精神空虚催人老,陶冶情操寿自高。”他在谈到养生时认为,一个人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能忘却心中的烦恼,享受人生的无穷乐趣。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被誉为“世纪老人”的著名作家冰心94 岁时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不仅阐述了“知足”“无求”能养生的道理,也是她高寿的经验总结。正是“知足”“无求”造就了她的长寿传奇。她说:“我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就是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也不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最怕心病!”即使住在“牛棚”中,她仍能泰然处之。她在文章中平静地写道:“这就是我们的晚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足。”冰心把养生归功于自己的写作。“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讲营养,吃补药,而是一句话,‘在微笑中写作’,这也可以说是我长寿的‘维生素’。”她毕生倾心于儿童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享年99 岁。

当代书法家费新我的养生联:“勤奋坚忍,积极乐观,为身心健强要道;美景天籁,阳光清气,乃造化所赐补方。”上联自诫自勉,透出一片勃勃生机;下联刻画环境,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可爱,珍惜这最好的天然“补方”。

纵观古今名人的养生联,无一不强调“养心”。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绝大部分都与不良的心态有关。修身先修内,养生先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古今中外长寿的人都是性格开朗,豁达乐观的人。由此看来,养心重在养德。面对物欲横流,甘于清贫;面对名利诱惑,淡泊寡欲。这就是古今名人养生联教给我们的养生良方。

猜你喜欢
寡欲淡泊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淡泊,在风骨之内
夏至养心喝“三茶”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夏季穴位养心
期待美好
简单悟语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
淡泊